(上接01版)新的一期黑板报诞生了:“环境优美书住楼,众多读者喜心头。喜庆图书高楼住,读书报国有劲头。”

在农家书屋的管理上,张学兰费尽了心思。为了鼓励更多的人看书,他自费购买荣誉证书和奖品,发给评选出的“读书模范”、“最佳组长”和“读书致富文明户”。记者看到,一厚摞借阅登记本上,密密麻麻地登记着近万条借阅信息。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本实用技术书,对于孩子们和乡亲们来说,就是最高的奖赏。

近几年,农家书屋的书越来越多了,但随着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里来读书的人明显少了。“不能让这么多好书睡大觉啊!”2010年国庆节,张学兰将自家的农用三轮车稍作修整,在车厢内装上书架,安装上一个高音小喇叭,挂上“农家书屋赶大集”的大红条幅,载着满满的图书出发了!

“每周赶两次大集。镇上有几个固定的停车点,读者可以到这几个点来借书。不在定点时,只要有人需要,我就随时停车,把书借给需要的人,有时也提供上门送书服务。”张学兰说,5年来,通过“农家书屋赶大集”,已有6000余人次借阅图书。

2013年7月3日,在赶大集时,张学兰被车子砸伤了腿,血流不止,伤口缝了5针。在家卧床20多天,可以下地后,他又继续着“农家书屋赶大集”。

从花甲到古稀,张学兰毕竟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一路走来,有着太多的心酸和不易。本当安享晚年,他却选择了劳碌和奔波;过着清苦的日子,他却累计为“文化大院”投入数万元;面对质疑和冷眼,他只是埋下头去,默默地做。家人由反对到支持,也早已习惯了他对“文化大院”全身心的付出。

采访张学兰,记者觉得他不像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老汉,更像一个满腹经纶的老干部,因为他说话总是一套一套的,既有诸多道理,又能与时俱进。记者问他到底图个啥,他的回答同样“高大上”。

他说,“书不是一个人读的,事不是一个人干的,中华民族的崛起离不开读书。个人读书,影响力太小,要让更多的人读书。”

他说,“人应该读一辈子书,长一辈子才干,为社会做一辈子奉献。”

他说,“庭院虽窄天地宽,吾心虽小爱无边。老翁虽系小院内,忧国忧民乐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