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第一次“四风”突出问题会商研判会上,与会人员正在认真阅读《作风建设口袋书》,了解遏制“四风”蔓延的相关知识,提高“四风”监督知识储备。本报记者 李 浩 摄

本报记者 姚广义 李浩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四风”存在哪些具体问题,群众最有发言权。8月31日,我市召开第一次“四风”突出问题会商研判会,来自社会各界的50多名督察员、监督员和信息员代表,就我市“四风”问题新动向进行了研判。

“四风”问题有哪些“隐身衣”,群众怎么使出“照妖镜”,任凭不正之风“七十二变”,却终是逃不过群众的“火眼金睛”。

整合“队伍”,阻止“变形”上演

整合“队伍”,阻止“变形”上演

为什么要发动群众力量,召开“四风”突出问题会商研判?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多来,‘四风’问题虽然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变形记’却在不断上演。”会上,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市联合督察办主任严谨一语道出了“四风”存在的新问题。“今天的会议就是让大家叙叙你所遇到的‘四风’新变形。”

“大家”其实是从全市范围内选聘出来的督察员、监督员和信息员。“三员”遍布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市纪委纠“四风”的“眼线”。那么“三员”队伍是怎么组建的,如何选聘的?

“督察员主要是由县区纪委、乡镇纪委和市直单位纪检干部组成的;监督员主要是由市县行政审批和窗口服务单位纪检干部、各级‘两代表一委员’、行风监督员、劳动模范和老干部组成的;信息员主要是由部分新闻媒体的记者、本地网站媒体人和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市纪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党性好、作风正、能力强是‘三员’选拔的主要标准。”

有了队伍还得有定期“会”的制度,否则队伍作用的发挥就会被束之高阁。“市纪委会定期组织部分督察员、监督员和信息员就社情舆论集中、群众反映突出的‘四风’问题进行座谈、会商和研判,通过他们报送的信息,及时对社会和群众反映出的‘四风’集中问题进行收集、分析和研判,找准‘四风’问题在哪里,哪个方面最突出,为有的放矢地开展集中督察提供目标和方向。”在市纪委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会”为后期作风建设的“研”和“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拨开“变形”迷雾

拨开“变形”迷雾

“三员”带来了监督“四风”的“隐形”力量的不断飙升,让人们见识了“群众路线”释放的巨大力量,在这种力量的影响下,“四风”变形渐渐地被拨开了迷雾。

“我先来说说我们县的‘四风’情况。”商城县的监督员李绪国首先发言,“表面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和‘四风’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依然存在打‘擦边球’、‘隐形’违规,或是借各种名义规避监督等现象,比如公款违规报销采取化整为零、化零为整、调整核算科目等方式‘变形’。执法职能部门怕担责、不敢担当的问题比较突出,遇到问题都把‘属地管理’当挡箭牌,把‘出力不讨好’的工作‘一股脑’推给社区。”

淮滨县纪委效能室的督察员曹剑接过话茬:“吃喝上,转移到不显眼的小饭店、家庭餐馆、农家饭店;赌博上,少数公职人员饭前‘经济半小时’现象仍然存在;车辆上,‘私车公用’现象多起来了,车是私人的户头,燃油公家出。”

与会干部轮流发言,各抒己见,市纪委工作人员不停地在笔记本上勾画着,不时询问、记录。“‘蝇贪’成群,其害如‘虎’!必须坚决铲除。重点还要再明确些……下一步,要在各地自查自纠的基础上进行核实,对发现的一般性问题要督促限期改正。”研判会上大家总结道。

“正风肃纪永远在路上,如何有效遏制‘四风’蔓延?还需我们擦亮眼睛。”会议结束之际,市纪委还给大家布置了个“作业”。

给“变形”戴上“紧箍咒”

潜藏,是为了避开锋芒;变异,因为感受到压力。揭开潜藏的“隐身衣”,就得给“变形”戴上“紧箍咒”。

在研判会上,如何给“变形”戴上“紧箍咒”,大家也在群策群力。

“要定期开展财务票据检查,定期检查单位的招待费用、‘三公经费’问题,让公款吃喝‘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等变相报销的账目无处遁形。”

“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市级层面要持续加大日常联合督察的力度不能放松,县区层面要强化在中秋节、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的明察暗访,要发挥督察员的作用,开展县区、乡镇之间的交叉互查。”

“不能让县里等着市里来查出问题了、乡镇等到县里来查出问题了才去处理。要狠抓‘四风’两个责任追究办法的落实,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从严压实各县区、各单位抓作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在相互交流中,一些措施在反复研讨,并被市纪委工作人员记录在册。

当然,不仅仅是记录在册,问题提出更要说透。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心存侥幸者死心,让那些得不到“好处”的人停止骚动。

“根据这次会商研判的结果,在持续开展常态化督察的同时,我们还将重点加大对公款吃喝隐蔽化、‘升学宴’、教师打牌赌博、‘庸懒散拖、为官不为’、财务票据专项检查等的督察力度,重点查处一批不正之风典型案件。”市纪委工作人员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