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水稻收割机作业现场。 本报记者 郭 靖 摄 |
本报讯 (记者 郭 靖 通讯员 李亚岚)9月7日,我市召开农机三秋生产和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部署全市三秋农机生产和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工作。
随着农机化快速发展,我市农机总动力已发展到502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2.4万台、联合收割机1.4万台,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到66%,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会议指出,当前,各级农机部门要把水稻机收、小麦机播、秸秆粉碎还田、农机深松整地等农机作业组织好、实施好,推进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
三秋收种管理时间长、秸秆量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任务艰巨。会议强调,各级农机部门要大力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秸秆粉碎还田利用的认识;落实扶持政策,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机具发展;加强指导服务,发挥农机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秸秆禁烧改善大气环境提供支撑。
会后,与会者来到平桥区高科农艺农机合作社,现场观看了水稻联合收割机、土地深松机、秸秆还田机、拾草打捆机的现场操作全过程。在一片稻田里,水稻联合收割机收割完水稻之后,拾草打捆机上阵,一次性将秸秆密布的大片田地清理完毕,将秸秆捡拾收集进打捆机,紧接着,一个个大小、形状如一的长方体从出口排出,成为捆扎结实的秸秆压缩物。整个过程简捷高效。稻田里不再是秸秆满地,而是一捆捆绑好的秸秆。
高科合作社理事长李停干介绍说,农机合作社成员免费给农民打捆秸秆,而打捆好的秸秆他们也回收,这给农民额外增加了一项新收入,也能让秸秆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农民再不用去焚烧和处理秸秆,不仅省时省力还保护了农田。同时,秸秆综合利用之后的土地,同样适合开展保护性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