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前湾故居。 栗 萍 摄

本报记者 栗萍 马迎春 实习生 梁效禹

8月13日,末伏第二天。当天上午,记者一行在浉河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廖家宽的陪同下,踏着当年新四军五师的足迹,来到四望山,寻找这片绿色大山里的红色记忆。

走在蜿蜒的山路上,眼前是漫山遍野的绿色,时不时几声悠远的鸟鸣,划破了山间的宁静。

“抗战时期,四望山成为豫南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和当地的群众同甘共苦,英勇奋战,创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战业绩。”廖家宽说,“李先念三进三出四望山,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李先念前湾故居和老君洞

在浉河区浉河港镇白庙村前湾组,记者来到了一处青砖灰瓦的古朴老宅前,只见门前挂着“李先念前湾故居”的小牌子。廖家宽告诉记者:“抗战时期,李先念曾在这里住过好几年。所存房屋7间,占地面积60平方米。房屋是元末义军将领陈友谅所建,至今少说也有600年历史了。抗战时期,李先念不仅在这里住,还在这里主持召开过几次重要的会议。”

房屋现在的主人名叫刘友权,今年已经80岁了。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李先念在外面忙完回到前湾已经是夜里了,天还下着大雨,而他因为长时间在外地,临时住所已被一对新人作为新房使用,村里人邀请他留下休息,李先念拒绝了。为了不给老百姓添麻烦,他冒着大雨连夜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的山路,才回到山上的老君洞。

据廖家宽介绍,老君洞是一个山洞,当时是李先念的办公场所。

从前湾出发,沿着故事里李先念冒雨连夜走过的山路,记者一行带着好奇,前往浉河港镇白庙村的老君洞。蜿蜒的山路,即使白天走来,仍感艰难,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李先念当年连夜冒雨赶回的不易,同时也被他的情怀所感动。

8月的阳光依然很毒,风中时不时飘来一缕缕清香。老君洞背依绿意盎然的青山,由两块巨石自然天成。洞前的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绿树野花,时而有几只野鸭自在游弋。

“洞内面积约13平方米,当年可容纳6人在此办公。洞前现在是一个小型二类水库。”廖家宽指着水库对面的老君洞告诉记者。“抗战时期,随着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后勤、军工生产也得到相应发展。1941年新四军五师成立后,在此建立了兵工厂,主要制造土手枪、手榴弹、土地雷等武器。”廖家宽说,“兵工厂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军事保障。”

在白庙村楼子湾,记者见到了新四军五师兵工厂旧址,如今这里已是当地居民老张的住宅。

老张告诉记者:“兵工厂现有房屋3间,房子是明朝初年丞相康保才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新四军五师师部旧址和四望山会议旧址

穿过杂草丛生的山路,不知走了多少路程,一处砖土地基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里是浉河区浉河港镇胡岗村龚家湾村民组,这块地方就是新四军五师师部旧址,当年是一处民宅,为青砖黑瓦结构,有房屋5间,李先念在西起第一间居住,现仅存地基。”廖家宽指着地基告诉记者,“1939年1月,李先念等从竹沟南下到四望山,开创了豫鄂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此基础上,1941年4月,新四军五师组建完毕。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师参谋长,任质斌任师政治部主任。”

据廖家宽介绍,新四军五师下辖第十三旅、第十四旅、第十五旅和第一、第二游击纵队及警卫团,总兵力15300余人。新四军五师主要活动于豫鄂边区,创建、巩固和发展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

离开这片砖土地基,在龚家湾村民组,记者一行还参观了决定豫鄂边区抗战前途的四望山会议旧址。

“四望山会议是豫鄂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由分散走向全面统一的标志。”廖家宽介绍,“1939年10月12日,刘少奇和中原局作出决定,由朱理治率竹沟大部工作人员及教导队去信、应、随、桐交界地之四望山,集中精力开展敌后地区工作。主要任务是巩固现有部队,创建根据地,筹措给养。”

据史志记载,1939年10下旬,刘少奇带领中原局的一批干部和武装去苏皖敌后。同时,朱理治、任质斌带领豫鄂边区省委机关、部队600余人南下四望山。

11月16日至19日,朱理治、陈少敏、李先念、任质斌等同志在四望山龚家湾召集豫南、鄂中党和军队负责人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关于华中新四军今后开展游击战争的一系列指示和豫鄂边区党与军队的统一领导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人员认真讨论和分析了中原敌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形势,研究了具体应对措施。”谈起这次会议,廖家宽如数家珍,“会议决定成立豫鄂边区党委,统一领导原豫鄂边区省委、鄂中区党委及鄂豫皖省委所属的鄂东地委等地区党的工作,并将上述3个地区的武装统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以实现豫南、鄂东、鄂中地区党和军队的全面统一。由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代理书记。”

平靖关战斗和新四军农场

在浉河区谭家河乡南湾村小关口村民组,有这样一个地方,它位于湖北和河南的省界线位置。如今这里已是宽阔的水泥大道,两旁群山耸立、树木郁郁葱葱。

廖家宽介绍,这里就是当年平靖关战斗发生的地方。

说起平靖关战斗,不得不提起张裕生这个人,他是谭家河乡人,1938年2月,任中共谭家河支部书记。8月,任信南人民抗日自卫大队队长。12月下旬,他遵照上级指示,率部到黄龙寺与兄弟部队胜利会合,被编入信阳挺进队第二大队。1939年4月,张裕生率一支队先后于王家岗等地重创日军,并将根据地发展到谭家河、大王冲等地。此后,他率手枪队转战谭家河、西双河、柳林、当谷山、平靖关、青石桥一带,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予敌以重大杀伤,为信南根据地的建设打开了局面。

“平靖关是著名的‘义阳三关’之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廖家宽说,“1938年武汉会战后,日军沿京汉线南下,直逼信阳。1938年10月16日,豫南守军和谭家河自卫队(张裕生带领的信阳挺进队谭家河大队)在信阳平靖关顽强抵抗日军,直至10月28日才突破平靖关南下。此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据廖家宽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部队在豫鄂边区坚持敌后抗日,不断发展壮大了抗日根据地。根据工作需要,1943年前后,在谭家河乡李畈村建立了新四军抗大学校。

离开李畈村,记者一行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来到了位于万寿山上的新四军农场(鸦鹊湾新四军垦荒旧址)。

站在万寿山顶,俯瞰、远眺,蓝天、白云、群山、房屋,构成了一幅风景画。近处,山间野果让记者驻足,成群的羊儿在山上悠闲吃草。

“这里就是当年的新四军农场。”廖家宽指着山间数十亩的林地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期间,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在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同时,不断加强根据地建设。1941年前后,队伍在袁冲村鸦鹊湾开垦荒地数十亩,在当地百姓中有极好口碑。”

黄昏时分,记者一行离开新四军农场。在夕阳余晖的笼罩下,这片留下英雄足迹的山脉显得更加神秘、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