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龙湖水库风光 |
睡仙桥村入口牌楼 |
改造后的睡仙桥村美景 |
五星办事处青莲苑 |
浉河区滩涂风光 |
乡村山脚美景 |
□本报记者 郭 靖 通讯员 张 琪
山水信阳,宜居之城。她无疑是其中最秀美的县区之一。
她,是中国名茶之乡——信阳市浉河区。走进茶乡,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尽是醉人的绿,绿的群山、绿的浉河、绿的茶林,一幅幅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画卷,在浉河大地上铺展开来。
“山水宜居看大美浉河,水墨丹青汇成美丽乡村建设。”用这句话来描绘浉河区再合适不过。如今,这方自古以“山清水秀,茶田阡陌”而闻名的土地,因“美丽乡村”建设,焕发出新的光彩。
今年1月15日至16日,从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浉河区荣获2014年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从全省120个县(市、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评估中优势胜出。
从建设“大美浉河”,到全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浉河区区委书记邵春杰看来,浉河区96%的区域在农村,只有农村的美丽,浉河区才能真正实现“大美”。
如果把浉河区的乡村比喻为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那么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就是大美浉河在广大农村具体实践的过程,就是“昂龙头、擦龙眼、活龙脉、靓龙颜、壮龙骨”的过程。
定规划、抓重点,品位全面提升
建设美丽乡村是“寻找美、发现美、打造美、展示美”的过程,规划要先行。浉河区以规划为“龙头”,为美丽乡村发展指引了方向。
近年来,浉河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指导思想,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率先在全省全面开展以“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动、生态文化培育四大工程”为载体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在2014年浉河区委经济工作会上,区委明确提出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平台之一,凝聚全区之力强力推进。
“浉河区是一座风景如画、美轮美奂的生态之城。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小问题,而是大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不仅仅是装点门面、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贯穿于‘大美浉河’建设始终。”邵春杰说。
画龙重在点睛,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重点。浉河区有着2300余年种茶历史,无论外在形象,还是内在品质,都堪称中国的最美茶乡。立足自身优势,2014年以来,浉河区重点打造86公里环湖路开放式大旅游景区,使其成为浉河区美丽乡村建设的“龙眼”,为大美浉河建设注入了新内涵。
与此同时,该区邀请相关规划专家数次来浉河区考察调研,对环湖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进行顶层设计,确立了将茶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以五云、四望山、何家寨、南湾湖、黑龙潭、白龙潭等景点为依托,重点打造睡仙桥、车云、郝家冲、龙潭、桃园、凌岗、土门、黄湾等示范村,夯实农业和茶产业,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思路。
此外,该区还制订了《大美浉河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浉河区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指标与验收办法》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家园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为全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清垃圾、净沟塘,优化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乡村的灵魂,要开辟金山银山,更要守住绿水青山。通过重拳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浉河区活络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龙脉”。
来到十三里桥乡黄湾村,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穿街而过,道路两旁的桂花、玉兰等绿化树木郁郁葱葱,绿色的垃圾箱排列有序,一座座农家小院美丽整洁,老人和孩子在门前沐浴冬日的暖阳,悠闲自在……
村里60多岁的梁孝珠老人说:“这一年,村里的变化可真大,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道儿,烂泥塘变成了清水池,过去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的情况越来越少,整个村子越来越干净了。”
一年前,黄湾村大部分村民门前黄土裸露,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部分地方甚至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后,当地政府出钱,统一对村民住房门前路面进行了硬化,种植了桂花树、玉兰树等观赏性树种,配备了垃圾桶,村庄干净整洁了,村民也高兴满意了。
2014年5月以来,全区开展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家园行动。各乡镇、办事处通过发放宣传页、竖立宣传牌、出动宣传车巡回广播、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到村民家中宣讲、开展“清洁家园巾帼先行”、“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让清洁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群众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
在环境综合整治上,干部群众齐动手,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累计清理积存垃圾1000多车,清淤修缮坑塘211口,清理河道沟渠300余公里,刷白行道树2万多棵,新修建垃圾池(垃圾屋)200多个,购置垃圾清运车71辆,垃圾桶1200多个,使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观。
为建立长效机制,浉河区还成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督导组,定期、不定期对各乡镇、办事处进行督导,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及时整改。各乡镇、办事处不断完善保洁制度,积极探索购买社会保洁服务,保障农村环境卫生持续改善。
改住房、建配套,打造生态人居
屋舍破败、村貌颓废,不是美丽乡村。旧村要改造、旧房也要改造,打造生态人居,还要扮靓美丽乡村建设的“龙颜”。
青山绿水,白墙黛瓦,雕窗画檐,小桥人家……在董家河镇睡仙桥村,一幅幅乡村美景诉说着这里的变迁。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房屋破旧、杂乱无章的景象。
村民罗付平坐在焕然一新的房屋前晒着太阳。提起自己居住的美丽村庄,他乐呵呵地说:“这两年政府引导我们把街道两边原本破旧的房屋进行统一改造,刷白了墙壁,铺上了青瓦,还对家家户户门前进行了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和独立的小花坛。村庄越来越漂亮,感觉比城里还好哩!”
睡仙桥村是由南湾进入浉河区的第一个村庄。结合睡仙桥村发展规划,浉河区将其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对睡仙桥街区进行建设,引导群众按照豫南茶乡传统民居特色的原则进行民居改造,完善道路、公厕、休闲广场、路灯、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像睡仙桥村这样外观漂亮,溪流相伴、田园风光浓郁的村庄还有不少:董家河的楼房村、浉河港的龙潭村、湖东办事处的三里店社区等等。
为建设生态人居,浉河区领导和相关部门多次深入乡村调研,提出尊重民意、建设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对村落的格局、历史风貌和整体环境进行传承保护。
通过对墙体立面进行整修和安全加固处理,注重保持了民居原貌,体现出豫南民居特色,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使浉河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力求“安全、实用、美观”。
同时,引导群众积极改水改厕,打造庭院及房屋周边景观,要求各家各户搞好室内外卫生和庭院内外绿化美化,改善家庭居家环境,减少居民生活污染,提升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
如今,行走在各个乡村,人们的目光总会长时间停留——村子变美了、变靓了,村民的脸上写着幸福、透着欢乐。
做旅游、强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龙骨”。贫穷的乡村不是美丽乡村,浉河区通过做旅游、强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带动村民致富。
谭家河乡的凌岗村离市区不远,交通便利,驱车半小时就可以到达。 在这里开农家乐的村民周继洋说:“自从政府给我的农家乐包装改造后,几乎每天都有城里人来这吃饭,周末来的人更多,节假日旅游高峰期时,吃饭还得排队。”
在这之前,老周的农家乐规模偏小,装修简陋,生意不温不火。为了帮助百姓增收致富,浉河区通过研究论证,决定在凌岗村选择几家基础好的农家乐进行包装改造和评星定级,按照豫南茶乡民居特色对农家乐进行“穿衣戴帽”。改造后的农家乐干净卫生、样式新颖、高端大气,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消费。
在浉河区的最南端柳林乡,有一条著名的豆腐老街。这个有着300余年历史的信南古集镇目前有特色产业户21户,主要从事手工豆腐、手工挂面生产加工。同时,还遗存信阳第一党支部遗址、“互助社”遗址、信阳地委所在地遗址、地下物资转运站、平民夜校(老街小学)等红色资源。
为发展柳林老街民俗旅游、红色旅游,浉河区加大力度对老街进行改建,修建完成了老街朝天河沿河景观路路基、片石护坡和亲水平台等工程。同时全面清理了柳林老街沿河多年积存的生活垃圾,使柳林老街有了巨大变化,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除了凌岗村的农家乐和柳林老街,区内还有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如浉河港的四望山、东双河的灵龙湖、五星的青莲苑、金牛山的金牛文化公园等等。此外,全区还大力发生态农业。
依托这些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浉河区积极推进旅游与农业、生态、文化等元素的融合,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茶山自然风光、山水生态资源和豫南乡村文化,发展具有豫南山水特色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做到乡乡有特色、村村有美景,扩大了农民增收渠道,真正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
重宣传、强引导, 培育生态文化
文化是陶冶群众道德情操的强力“助推器”。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浉河区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彰显文化元素,注重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在双井办事处五纪村,记者一到这里就被欢快的笑声所吸引,循声走到村里新建的文体广场上,几名老大爷正在围观棋局,而旁边的凉亭里,几位照看着孙子的大妈正在聊家常,不时发出欢声笑语。“以前,我们看见城里人可以在公园、广场跳舞、娱乐,觉得很羡慕。现在,村里有了自己的文体广场、健身器材,我们这些老年人可以活动活动身体,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村民汤大妈兴奋地说。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浉河区还强化对村民进行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传统教育宣传,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整体推进乡风文明,形成民风真诚淳厚,保护自然、注重和谐、尊老爱幼的风气。
为营造文化氛围,以孝文化、和谐文化、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村规民约为主题,该区高标准制作了文化墙,使广大村民耳濡目染。全区各乡镇还通过开展“好媳妇”、“大美浉河人”等评选活动,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型农民,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了“村村优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社会风气。
“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统领农村各项工作开展。要形成政府推动、群众为主、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坚强支撑。”浉河区区长邵七一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话语掷地有声。
好景出在山水,好音来自森林,好味源于乡野,盛情莫过农村。如今,浉河区茶乡儿女正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潮中阔步前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幸福田园生活正在实现。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已经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