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常征 曹新俊 本报通讯员 韩玉鹏
2500多年前,“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诚如斯言。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国家,便有了国防,军队也就应运而生。军队作为捍卫国家利益的武装集团,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国无防而不立,民无兵而不安。革命老区信阳素有心系国防、参军报国的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信阳人民义无反顾参军参战,用鲜血和生命彰显信仰,诠释追求。和平年代,信阳人民与人民军队血浓于水的亲情仍然在延续,在升华,在薪火相传,与时俱进……
架设直通军营的“绿色通道”
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兵源大市。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共有近40万优秀青年投身国防,兵员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为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征兵工作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和兵役机关要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征兵命令,从强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征兵工作的重要意义!”8月7日,市委书记郭瑞民在平桥区检查指导征兵工作时的讲话,掷地有声。
近年来,我市积极创新和改进征兵工作的方式方法,为优秀青年架设起通往军营的“绿色通道”。文艺晚会、手机短信、网络访谈、微信平台、动漫广告……综合利用传统方式和新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宣传,突出宣传兵役法律法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以及征兵各项优惠政策等,努力营造爱国奉献、依法履行兵役义务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良好风尚。
为更加快捷高效完成报名、初审、初检工作,我市全面推行征兵办事大厅“一站式”服务,在各乡镇、办事处均设置征兵工作站,在各县区设置征兵服务大厅,将政府机关、教育、公安、卫生等部门参与征兵工作的人员集中在一起,应征青年办理相关手续全部在大厅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适龄青年参军入伍创造更加有利、便捷的条件。
征集大学生士兵,提高兵员素质是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市在出台激励政策、对应征大学生的现实困难进行积极帮扶的同时,采取延长报名时间、统一计划调控等办法,为大学生入伍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大学生随时报名、随时体检、随时征集。特别是结合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征集大学生入伍出台十项优惠政策等创新性做法,受到了省军区司令员卢长健少将的肯定与好评。
锻造扬我军威的钢铁英雄
一代代信阳有志青年源源不断地奔赴军营,在军队这座大熔炉里,百炼成钢。
“在500多个面临死亡考验的日日夜夜里,我抱着为祖国荣誉拼搏、为中国军队争光的赤胆忠心,不畏艰难,奋勇争先,完成了‘魔鬼选拔’课目。”说这话的正是电影《冲出亚马逊》中主人公的原型、一等功臣、息县籍军人黄和平。
兰州军区某特种作战旅副参谋长黄和平先后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被兰州军区授予“爱军精武楷模”称号,被总政表彰为第五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2001年到2003年,黄和平被总部选派到委内瑞拉“猎人学校”参加世界特种兵技能集训,被学校授予“最具有献身精神突击队员楷模”称号,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军人钢铁英雄的形象。
毕业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光山籍军人兰刚,两次赴苏丹瓦乌、达尔富尔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并担任翻译官,两次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荣立三等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我驻守西沙的这几年,流过汗,流过血,甚至流过泪。但凭着从穿上军装、踏上西沙那一刻就立下当好兵、守好岛的信念,我在各种考验面前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如果再让我作一次人生选择,我还会选择当兵,选择西沙!”海军西沙水警区某队班长、淮滨籍军人任燕国,参军5年来,多次立功受奖。他的爱国爱岛、乐守天涯的情怀,怎不让人动容?
还有1次荣立二等功、7次荣立三等功、被兰州军区树为“新型教练员标兵”、被四总部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的吉林省军区边防某团作训股长、潢川籍军人胡伟;2次荣立二等功、被表彰为第六届“空军十大杰出青年”、被空军授予“忠诚实践党的新理论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的空军航空兵某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平桥籍军人曹世奇……太多太多的信阳优秀青年,成长为在全军乃至全国叫得响、有影响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广大青年追逐中国梦、强军梦的领跑者和信阳人民的骄傲。
演绎拥军爱民的鱼水深情
“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歌谣,出自65年前的淮海战场。至今不变的旋律和精神,就是信阳人拥军、爱军、护军的真实写照。
作为革命老区、驻军大市和优抚大市,信阳素有双拥的优良传统,撤地设市17年来,已连续四届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六届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两任市委书记、两位县(区)委书记被评为“全国关心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佳新闻人物”和济南军区“党管武装好书记”,6名县(区)委书记被评为河南省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十佳”人物。
各级党政领导都是带着感情做好双拥工作。信阳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各级均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市200多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双拥工作机构,很多村和社区都成立了军人家庭服务中心、送温暖小组,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合作、军民广泛参与的生动局面。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20多个地方性拥军优属文件,形成了市委有决定、人大有决议、政府有规定、政协有提案、驻军有公约、行业有制度、上下衔接、综合配套的双拥政策体系。
全市先后投入近亿元,建设拥军路、拥军桥,为驻信部队新建迁建营区划拨土地、减免垫付启动资金5000多万元,还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建立科技拥军基地100多个,支持部队开展百余项科技攻关,培训专业技术骨干7000多人,助推了部队的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体现了实实在在的鱼水深情。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国防绿”冲锋在前。近年来,驻信部队先后出动兵力10万多人次,动用机械车辆2000多台次,参与抢险救灾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我市先后3次发现日遗化学武器,相继发生油罐车、液化气槽车和氨气泄漏3起危险事故。险情出现后,驻军官兵都主动请缨,当尖兵、打头阵,冒着生命危险排除险情,参加抢险救灾49次,扑灭森林火灾210起(处),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驻信部队还扎实开展支持革命老区助学、扶贫、医疗、绿化“四项工程”、积极参与“三山一滩”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四帮一建”爱民工程。其中,某部炮兵团官兵与5名残疾大学生结成长期帮扶对子,资助43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被国务院、中宣部、总政治部和中国残联表彰为“全国扶残助疾先进集体”。
2007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军地互办实事工程。每年年初,地方和驻军在充分征求对方意见基础上,筛选、梳理军地互办的10件实事。实事一经确定即严格落实,得到了军地双方的广泛好评。
军民融合,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成为令人瞩目的“信阳现象”。今年3月,海军新型护卫舰“信阳舰”的入列命名,又为我市双拥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系列活动、涉军维权案例分别被作为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的典型经验在全国、全军区及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其中涉军维权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誉为“信阳模式”。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是南宋文天祥所作《扬子江》中的诗句,也是革命老区信阳人民爱中华、强国防的真实写照。新的历史时期,忠诚勇敢的信阳人民将在中国梦、强军梦伟大目标的召唤下,用实际行动谱写出爱国强军、振兴中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