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李亚楠
河南是全国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6个省份之一,其中,70%的贫困人口都集中在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的深石山区和黄河滩区。近两年来,河南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重点推进“三山一滩”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河南全面小康的短板正在逐渐补齐。
瞄准扶贫主战场
啃下拦路“硬骨头”
“出门就翻山,一趟走半天。出行两条腿,种地靠老天”“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姑娘往外跑,有哥没有嫂”,这些都是河南“三山一滩”地区贫困群众生活的生动写照。
据河南省扶贫办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河南省农村贫困人口576万,“三山一滩”地区贫困人口403.57万,占比70%。
自2013年8月以来,河南省将“三山一滩”地区作为扶贫主战场,紧紧围绕搬迁聚居、改造提升、转移就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河南省扶贫办数据显示,目前,河南已向全省下达的2015年第一批中央、省财政扶贫资金中,“三山一滩”地区的县(市、区)达到12.3亿元,占70.31%。与此同时,河南省各行业部门也将40%以上资金用于“三山一滩”等贫困地区发展。
成效已经显现。据统计,2014年,“三山一滩”地区共有83.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占河南省减贫人口的近70%。
河南省扶贫办主任张成智说,河南将组织引导各地、各部门把扶贫资源向“三山一滩”地区集聚,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确保2020年这一区域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
综合施策斩“穷根”
错位扶持摘“穷帽”
在伏牛山深处住了50年土坯房的董成武去年终于搬出了大山。他所在的洛宁县长水乡三龙庙村虽然通了水泥路,但想出一趟山,开车也得个把钟头,加上山里土地贫瘠,村民们常年在贫困线上挣扎。近年来,通过搬迁扶贫,村民们陆续住进了乡上的洛书苑社区。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贫困程度不一、贫困原因各异,河南各地、各部门努力找准扶贫开发路子,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推进“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
在转移就业扶贫上,河南重新认定了“雨露计划”培训基地,新评选认定38所省级培训基地、63所市级培训基地、202所县级培训基地,将雨露计划补贴范围扩大到全省参加中高职教育的贫困户学生,促进贫困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在产业帮扶上,河南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茶则茶、宜游则游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第一批选取了18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选取兰考县、淅川县、汝阳县开展构树产业扶贫试点等,先行先试后在“三山一滩”地区推广。
据介绍,今年河南计划对20万贫困家庭劳动力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对5万深石山区贫困群众实施扶贫搬迁,完成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任务并扩大试点规模,对10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改造提升,再实现12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疏通“滴灌管道”
用好“考核利剑”
驻村工作队是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重要抓手。目前,河南省已基本实现贫困村驻村工作队或第一书记全覆盖,并将尽快出台干部驻贫困村帮扶工作管理办法,提升干部驻村帮扶成效。
河南省还组织指导各地对2015年全省扶贫对象,尤其是“三山一滩”地区贫困对象建档立卡数据进行了采集,将减贫责任目标细化落实到县、乡、村、户,努力做到精准扶持、精准发力。
张成智说,搞好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切实摸清谁是贫困人口,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才能真正促进帮扶到户落到实处。
用好考核“指挥棒”是引导贫困县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上的重要手段。为此,河南省专门出台了《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暨扶贫开发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明确扶贫开发占60%考核比重,经济社会发展占40%考核比重,对考核结果排名靠后的采取约谈、不得评为优秀、督促整改等惩罚措施。
河南省政府还专门召开高规格的贫困县考核评价办法培训会,各贫困县在会上签订了减贫责任书。兰考县、固始县、新县等“三山一滩”地区的贫困县还提出要在2017年提前完成脱贫目标。
“签了责任书就是立了军令状,没完成可能就要丢帽子,就要受处罚,这些责任书都有明确的任务,我们必须把扶贫攻坚当做一场硬仗来打,一件一件抓好落实。”河南省副省长王铁说。
(新华社郑州8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