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设
今年春天,甘肃景泰的老王和他的孩子突然开车来到信阳看我。一见面,这位生长在大西北、从未见过茶树的朋友就嚷嚷着要我领他到茶山看看。老王是我和老伴在重走红军长征路时结识的朋友。
两年前,我和老伴骑一辆大阳三轮摩托车重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我们从鄂豫皖苏区首府和红四方面军总部所在地新县出发,一路奔波7个月后,来到了甘肃省景泰县。景泰县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奉党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组建红军西路军的地方。晚上七、八位慕名而来的景泰人到宾馆看望我们,其中就有老王。
宾朋满座,笑语朗朗。我拿出信阳毛尖招待他们。我烧了一壶矿泉水,把茶叶放入杯中,一杯杯冲泡。纤细碧绿的茶叶,在杯中翻腾、舒展,很快一阵阵香气就从清亮的茶汤中溢出。客人们端起茶杯,轻啜慢饮,不约而同地说:“好茶!好喝!”我一边给客人的杯中续水,一边介绍:“这种茶叶是绿茶,叫信阳毛尖,就产在我们的家乡信阳。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还得过金奖。它的特点是:光、圆、细、直、多白毫,汤清色浓后味甜……”老王接上我的话说:“不错,这茶喝着是有点先苦后甜。”
有好茶助兴,大家聊得都很开心。一直到很晚客人们才散去。
第二天晚上,老王又来看我们,我依然请他喝信阳毛尖。他说:“我们这里不产茶,我也从没喝过像信阳毛尖这样好喝的茶。你们信阳人真有福气,上天给了你们这样的尤物。有机会到信阳,请你一定带我到种茶树的山上看一看。”“好,热烈欢迎!”我满口答应,心中顿生自豪感。
没想到老王真的到信阳来了。我领着他参观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又陪着他来到南湾的茶山。看到满山坡一丛丛碧绿的茶树,老王兴奋地拿出相机拍个不停,还让我给他照了几张在茶树旁的照片。他摘了几片茶树叶,说是留个纪念。看到老王如此喜爱信阳毛尖,临别时,我买了两斤信阳毛尖送给了他。老王高兴地说:“李老弟,谢谢!这是最珍贵的礼物,回去后让我的亲朋好友都品尝品尝!”
像老王这样的朋友,我们在重走红军长征路上还结识了不少。每到一处,当地的党史、文物、宣传部门的同志都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当年红军留下的历史故事,陪我们参观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我们向他们赠送《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斗争历史》资料;向健在的老红军赠送红军军装;向红军后代赠送红军帽;向群众发放《重走红军长征路宣言书》,请他们喝信阳毛尖。红军长征是我们说不尽的共同话题,而一杯信阳毛尖更是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增进了相互的感情。
最难忘的是我们走到兰州拜访一位年近九旬的红四方面军老战士。听说我们是重走长征路,来看望慰问他老人家的,他热情地给我们倒开水喝。我连忙拿出随身带的信阳毛尖为他沏上一杯。老人家喝了两口悠悠地说:“你这绿丝儿茶真好喝啊!”我对他说,这茶叫信阳毛尖,是我们家乡信阳的特产。听我说到“信阳”,老人家迟疑了一下说:“哦,当年我们班里有三位战友都是鄂豫皖的,其中一位就是信阳人。他们打仗很勇敢。可惜,在河西走廊都牺牲了……”说到这里,老人家把手中的茶水慢慢地洒到地上,深情地说:“他们要是能活到今天,一起来喝信阳这绿丝儿茶该多好啊!”
老人用茶水祭奠先烈的举动深深地震撼了我,原来这位老红军和信阳早有情缘。临告别时,我特意拿出仅剩的最后一盒信阳毛尖送给他,祝他健康长寿。他哈哈地笑了起来……
重走红军路归来,回顾一路见闻,我唯一的遗憾是带的信阳毛尖太少了。从信阳出发前,我带了几万份《重走长征路宣言书》、三百多本《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斗争历史》资料、十几套红军军装、两百多顶红军八角帽和十余斤信阳毛尖等。一路上尽管我和老伴舍不得自己喝茶,茶叶都是请当地人喝,可是仍然感觉不够。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每年春茶下来,我都分别给四川通江、红原、达县、雅安,甘肃兰州、张掖、瓜州,宁夏的同心、海原等地的朋友寄上一两斤信阳毛尖。通过茶叶传递友情,让人们认识信阳毛尖、喜爱信阳毛尖,作为信阳人,这也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