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

到清华大学学习,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

不是上帝的眷顾,是组织的关心。今年夏天,我参加了清华大学专门面向贫困地区举办的中青年干部执政能力提升培训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周学习时间,但我还是非常珍惜。

6月29日早上,本期学员一起乘车来到清华园。主校门前横卧着巨大的卧壁,两面分别镶嵌着毛泽东主席手书“清华大学”校名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车进校内,液晶大楼、技术科学楼、建筑馆、美院大楼等依次展开,“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也扑面而来。车在中央主楼前停下,来自全国13个省16个贫困地区的73位同学瞬间定格了“清华形象”。然后,我们走进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正式开始培训学习。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继续教育学院的老师们做了精心安排。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不仅有在省里担任过重要职务的原省部级领导,有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主讲教授,还有北京、香港等地社会热点培训课题的领军人物。授课内容不仅有《十八大后的国情与使命》、《廉政与勤政》、《党史国史》、《宏观经济》、《领导力与执行力》等宏大而又紧迫的大课题,又有《社会热点问题》、《面对媒体的实用技巧》、《自我减压与心理调适》、《国学智慧与领导韬略》等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现实课题,还有《智慧城市与城镇规划管理的新技术方法》、《中国城镇化战略》、《理想、价值与胸怀》等让人产生无限联想和启迪的憧憬课。老师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也告诉我们为什么,还告诉我们未来怎样和应该怎么做,课堂氛围轻松自然,师生沟通和谐默契,不少疑惑渐次解开,像清洌甘泉滋润着我们,确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为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国史和清华校史,学院专门安排我们到国家博物馆和清华校园实地参观。

在国家博物馆,我们通过看实物和听介绍,重温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甲骨文、精美的青铜器、溢彩的彩绘俑、郑和的远航……它们仿佛还在诉说着昨日辉煌。我们也看到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中国近代的迅速衰落。在《复兴之路》的专题展区,我们又看建国后古老的中华民族浴火重生、重新崛起。

7月正值盛夏,近四平方公里的清华校园满目苍翠。我们徜徉在清华园,感受百年名校的厚重气息。从1911年成立至今,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使其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7月也正是清华的毕业季,校园里许多学生身着博士服、硕士服,在各个标志性建筑前照相留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灿烂的笑容,我想他们每个人心中一定有个美好的梦想。我们信阳几位培训同学也一起在二校门前留影纪念,再向北走就看到大礼堂前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草坪,草坪东边是清华学堂,当年梁启超等四大名师在这里汇聚。再向西走是工字厅,工字厅的后面是水木清华,其虽小但湖光山色引人入胜。当然,最让我们向往的还是最西边的迎春园遗址,此时荷花依旧开,看着碧绿连天的荷叶,心中默默念起了《荷塘月色》,只可惜是白天,不是满月的夜晚,未能看见“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看见的是“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每次上课前的几分钟,班委会组织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我们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伙伴,介绍家乡时都如数家珍,充满自信。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通过介绍,不仅认识了新朋友,也了解了许多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班长韦是个憨厚的广西汉子,组织委员周是个爱吃零食的湘妹子……十几天下来,大家相识、相处、相交,到分别时竟有许多不舍和留恋,感谢互联网,大家分别时建立了微信群,网络可以时时把我们连在一起。

光阴似箭,7月10号,当最后一堂课上完后,班主任刘威老师给我们举行了结业仪式,没有想到的是:刘老师把我们十多天来学习生活都一一拍照记录下来,专门制作了一个视频,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视频里,还真有些激动。学院还为每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7月11号,我坐上了返程的京广高铁,列车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飞驰,路边的树木不停地向我招手致意。我知道几个小时后,我就会回到大别山下,回到刚刚遭受洪水洗礼、正奋力抗灾的商城县。

再见了清华园!行胜于言。在清华园的充电和加油,会使我更加努力工作,更好为大别山这片土地和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