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慧 郭靖
一座城市,有水则活,有水则美。如果把辽阔的豫南大地比作一张美丽的脸,那镶嵌在这大地上的南湾湖就是美丽的眼睛。
三面环山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碧波粼粼微澜荡漾,水鸟翱翔游船穿梭……站在南湾水库大坝上极目远眺,水天一色,一望无边。此情此景,让人思绪万千。
始建于1955年的南湾水库,在过去的60年里,蓄水防洪,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产值增加44亿元;抵御了千年一遇洪水对我市的侵袭,产生防洪效益149亿元;累计产生社会效益260多亿元,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0年寒来暑往,60年春华秋实。南湾水库滋润着豫南大地的一草一木。洪患不再,淮河安澜。水患锁住了,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南湾水利人想到了利用山清水秀的保水成效走多种经营发展之路,让功勋卓著的南湾水库再次焕发青春。南湾水利经营的适时而生,不仅见证了南湾水库的历史变迁,更是赋予了南湾水库新的容颜和内涵。
多年来,南湾水利人在不断夯实水库工程基础的同时,利用水资源优势,做好“水”文章,发展“水”经济,大力发展水利经营项目。许多南湾水利人为南湾水库的巨变勤奋工作,默默奉献,流逝了青春,洒下了汗水……
承包荒废鱼池养鱼的第一人
南湾渔业始于水库建成后的第二年。1956年,库区建立水产站后,开始挖建苗种池,购买、培育鱼苗投放水库。
当时的水产站是信阳地区规模较大的一个国营鱼苗生产基地,全站有职工70多人,下分渔场、捕捞队和后勤作业组,有鱼池67个,面积281亩。“1983年以前,南湾水库渔业生产基本都在国家统一政策下吃大锅饭,发展缓慢。1980年捕捞成鱼2万斤,平均亩产不到4两。水产站长期亏损。”当年率先承包鱼池养鱼的卢万普老人向我们讲起了水产站当时的情景。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触动了水产站干部职工的思想。他们逐步认识到,国营渔场要想打破“大锅饭”,必须冲破旧的办场模式,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因为当年才四十出头,正是干事的年纪,加上我上个世纪70年代初还到厦门水产学院进修过一年,在站里算是有技术的文化人了。所以,当领导动员我带头搞承包养鱼的时候,虽然有点担心,但还是一口答应下来了。”这个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现已73岁高龄的老人,向我们讲起当年意气风发的岁月时爽朗健谈。
1983年4月,有十多年养鱼经验的卢万普第一个办起了家庭渔场。以每年上缴利润5000元的“天价”将渔场荒废多年的21.5亩鱼池承包下来。这一年,他从湖北购进水花550多万尾。“当时搞承包压力还是很大的,好在水产站的领导在政策、资金、市场销路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扶持帮助。”他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精心管理,当年他就养成各种规格混合鱼苗150多万尾。这些鱼苗不但在省内的周边城市有很好的销路,还远销到湖北、宁夏等省。承包养鱼的第一年,卢万普就收入3万多元。
私人办家庭渔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让水产站干部职工思想进一步解放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第二年,水产站在总结卢万普办场经验的基础上,向全站做了推广,根据每个鱼池的不同情况,将281亩鱼池,以留职停薪的办法,张榜揭标,承包给31名职工。经过三年的承包,水产站的生产状况和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水产站每年要亏损7万元,实行联产承包后,每年除节约工资支出2万元外,水产站还收纯利8.5万元。“卢万普老人带头致富后不忘国家和集体,1984年春天,他一人购买国库券1000元,捐款1万元支援信阳南湾中学办学。”现任水产站站长刘术友热心地向记者介绍起老人当年的事迹。“自己虽然捐了点钱,但是,国家也给了我很大的荣誉。”卢万普老人激动地说。当年,信阳市人民政府给他赠送了镶有“造福后代,名扬乡里”的金匾。1985年,卢万普被河南省政府表彰为五一劳模、养鱼专业户,不久之后,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技术员到“经营王”
南湾水库岸线曲折、汊湾众多,水库上游重峦叠嶂,林木茂密,物种资源丰富,适宜各种亚热带、暖温带动植物群落生长。在雨季,动植物腐殖质随雨水冲流入水库,成为各种浮游生物的营养来源,并使水中氮、磷、钾等无机盐含量丰富,使万顷碧水成为鱼类的天堂。南湾水库与鱼,形成一种有趣的关系。一方面,水库优越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鱼类生存;另一方面,作为信阳人的水缸,因为生存大量的鱼类而保持了优良水质。
同是鲢鱼,市场上的鱼都要吆喝着赚眼球,南湾鱼却是傲气凌人,非专卖店不进;别处同类的鱼身价大多在每公斤10元左右,而南湾鱼售价是它们的2倍到3倍,却仍是供不应求……如今,一路欢畅地“游”向全国各大城市的南湾鱼,给南湾水库每年带来2000多万元的产值。“想知道自己买的鱼是哪产的,包括养殖履历基本信息,只要输入追溯码就一目了然。很快,我们南湾鱼就会有自己的身份证了。鱼产品质量追溯是我们水产站目前正在做的一个重点工作。”日前,南湾水管局水产站站长刘术友向记者讲起南湾渔业公司的经营发展滔滔不绝。
今年47岁的刘术友1991年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在南湾灌区工作。在灌区工作的20年,他严格要求自己,勤于钻研业务知识,提高了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职工素质。在负责灌区工程管理工作期间,为改善灌区工程状况,他作为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先后参与和主持编制了南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体规划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年度实施方案等十多项技术报告。在工程施工中,由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改进施工工艺,为国家节省投资360多万元,为此,他获得了信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殊荣。“2011年年底,我调到水产站工作,从一个水利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师到从事渔业生产经营,这种角色的转换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跨越。”说起在水产站5年来的工作经历,刘术友颇有感触。
由于养殖面积限制及对南湾湖饮用水源的保护,多年来,南湾鱼的产量一直维持在每年200多万斤的水平,如何让产量基本稳定的南湾鱼产值最大化,是刘术友掌舵水产站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要想提高南湾渔业产值,必须要以产品质量为基础,以品牌建设为依托,以独特的经营方式为支撑。”正是在他的一手策划和带动下,5年来,南湾水库渔业生产经营取得了产值翻番的不俗业绩。
“要增加收入,我们就需要在产品质量追溯、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优质鱼类产业集群化发展这3个方面多下功夫。”上任伊始,刘术友就确立了抓牢信阳市场,巩固郑州市场,进军北京市场的思路。“在我们信阳,南湾鱼的售价是每斤十几元钱,在郑州就可以卖到40元钱一斤,而在北京就可以高达60元一斤了。”刘术友介绍。2012年,南湾鱼在郑州开了第一家专卖店,去年,郑州市3家南湾鱼专卖店的销售额达400万元。走进北京,一直是渔业公司全体员工的梦想!渔业公司从市场调查,价格定位,店址选择,到门头形象设计,制作南湾鱼宣传彩页,录制专题宣传片,及活鱼配送,员工队伍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了扎实的准备工作。去年11月,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南湾鱼北京专卖店正式开业。北京店的设立不仅提高了销售能力与辐射半径,更进一步增强了南湾鱼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传统商业经营观念中的“酒好不怕巷子深”是历代商家信奉的至理名言,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它与“好货还得广宣传”、“好酒还需勤吆喝”的经营理念就显得格格不入了。为持续深化南湾鱼的品牌效应,刘术友大力实施质量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加强南湾鱼品牌宣传,进一步提升南湾鱼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增强南湾鱼的市场竞争力。4年多来,在他的带领下,南湾鱼先后获得河南省十大特色农副土特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诚信供应商等荣誉称号;成功举办了 “南湾鱼厨艺大赛”及“南湾湖秋季开渔节”,先后多次参加了全国各地举办的水产品展览会、交易会、博览会。通过一波接一波的新闻策划活动,把南湾鱼打造成了一个魅力四射的“鱼美人”。目前,南湾鱼已成为信阳的一张名片,南湾水库渔业公司已发展成为引领信阳乃至全省水库渔业发展的“领头羊”。
南湾水库的建设和发展凝聚着几代南湾人的心血和汗水。60年来,经过历任领导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水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南湾水库人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憧憬着美好梦想,涌动着万丈豪情。南湾水利人将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拼搏进取的昂扬斗志迎接挑战,以志存高远的宽阔胸怀和永不懈怠的工作激情戮力奋进,唱响“南湾品牌”,为谱写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循梦远航,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