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颖

“我们村马上就有幼儿园了,幼儿园设有小、中、大三个班级,占地2.5亩,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建成后可以容纳120多名学生。这样就很好地缓解了晏岗及周边幼儿的入园难题。”昨日,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黄久生捐建的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幼儿园采访时,该村小学校长李俊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

“晏岗村位于商城、潢川的交界处,虽然是村级学校,但生源比较充足。多年来,学校占地较小,校舍紧张,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的均衡发展。去年好不容易从上级部门争取了一个建设幼儿园的项目,因为没有场地,项目迟迟不能落地。黄久生听说后,主动找到学校,表示愿意捐建一所幼儿园。现在,幼儿园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国庆节期间可交付使用。”

2012年,黄久生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时,记者曾对其先进事迹做过专访。又是同乡的缘故,便电话采访了正在郑州某工地施工现场干活的黄久生,他平静地说:“我当年家庭很贫困,是乡亲们给了我一次次上学的机会,才成就了我的今天。今后,我将继续关注家乡事业发展,尽全力改善家乡办学条件,设立教育基金,鼓励更多大学生来家乡安心支教,兴学育才。”

现为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的黄久生,这些年,陆续从家乡带出了一万多名农民工兄弟,通过传、帮、带,开展各类工种的技术创新,使得大家都吃上了技术饭。他们参与建设的工程两次获得全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50次被评为省市优良工程,被业内誉为河南建筑业的“铁鸟”。每年为家乡带回2亿元的劳务收入。黄久生也因此在2007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2013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最值得骄傲的是,黄久生这个农民工代表,先后6次受到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李克强总理称赞他是“中国农民工的杰出代表”。

如今已荣誉等身的黄久生,其实是一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1971年的冬天,黄久生的妈妈得了大病后,撇下当时只有6岁的他和四岁的妹妹、两岁的弟弟离开了人世。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因为他个子矮小,是邻居把他抱到桌子上穿的孝衣,大片大片的雪花把妈妈的坟地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那年冬天,黄久生面前的日子,也是白茫茫的一片……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父亲只好把两岁的弟弟送给了别人,他自己走街串巷,靠给人家补锅镶瓢维持生计,很少有回家的时候。家,对于只有6岁的黄久生来说,就是两间破草房和一个四岁的妹妹。

苦难中,是心地善良的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地照顾他们度过了人生最为艰辛的日子。至今,黄久生还清楚地记得,上初一时,学费一块八毛钱。家里没有钱,他只有上山捡柴火,再走十几公里路,挑到镇上卖给炸油条的,炸油条的见他肩膀上磨得都是血印子,就二话没说全收下了,而且他每送一次柴火,人家就给他两毛钱。来自乡亲们的这温暖、这情分,一点一滴都在黄久生幼年的心里播下了仁义、善良的种子。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用行动报答给我温暖、用大爱养育了我的父老乡亲”成了黄久生的人生目标。 17岁那年,黄久生怀揣着挣钱报恩的梦想,走出大山,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他开始干的是挖土方的活儿,接着,工地上又安排他做搬砖、提灰的小工。搬砖,黄久生总是随着师傅砌墙的速度,把砖及时递到师傅手中。提灰,他总是观察师傅干活时不同的习惯,把灰放在师傅最顺手的地方。收工了,黄久生总是把师傅们使用的工具擦拭得明亮亮,把工地拾掇得干干净净。晚上,师傅们累得躺下了,黄久生又忙着给师傅洗衣服,打洗脚水……等师傅歇过劲了,他便逮着师傅不放,向师傅请教建筑活上的行行道道……黄久生用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买来许多建筑方面的书籍,潜心琢磨,凭着坚韧的毅力,系统地学完了建筑专业的全部函授课程。就这样,黄久生从小工做成了大工,从徒弟变身为师傅。

当年一心想“挣钱回报恩人”的他,终于在阔别家乡两年后,于1986年的春节,带着拼命干活攒下的3000块钱,给乡亲们买了很多年货回到了家乡。那时候的农村,大家穿的都是土造布,城里也刚流行的确良,他给乡亲们扯了长长的几匹的确良,买了几箱香蕉、大枣、核桃等年货。从那以后,每逢年节,黄久生都要回晏岗村看望乡亲街邻。寒冬季节,谁家老人身上没有棉衣,过年过节,谁家没有买肉的钱,他都惦记着。为孤寡老人买肉、买米、买衣服,成为黄久生每年的惯例,多少年来,从没有间断。

2008年,黄久生出资建起了双柳树镇“久生”光荣敬老院。闲时,把镇上的孤寡老人都接过来,带他们到南湾湖、郑州去旅游。人们都夸赞说:黄久生是700多位孤寡老人的儿子。是啊,多年的赡养照顾和牵挂,已经让黄久生和这些老人们成了亲人。

采访中,黄久生说:“2009年4月16日,双柳树镇民政所长余辉打来电话,说镇里有两位已经是癌病晚期的五保老人,非要和我见上一面,我赶紧从郑州工地上往家乡潢川赶。在晏岗村李鸿金老人的床前,老人拉住我手泣不成声。他说:‘孩子啊,活着你养我,病了你又花那么多钱给俺治病,你给买的衣服,我到死都没能穿得完呀!临走前,能再见上你一面,我死也能闭眼了。’我看到墙上挂着崭新的鸭绒袄,心里直发酸。心想,这哪里是穿不完啊,分明是舍不得穿啊!临别时,我又把买寿木的钱交给老人的亲戚,嘱咐他们给老人办后事时一定要告诉我。从潢川回郑后的第12天,李鸿金老人去世了。我得知消息,连夜从郑州赶回老家,把老人送上了山。”

黄久生还在家乡建起了久生希望小学,为夏楼村民组安装了自来水。

了解黄久生情况的人都知道,其实他手头并不宽裕,甚至很多时候是拿着在朋友那里拆借的钱去做这些事。赡养孤寡老人,每年大概需要几十万元,这对他来说,并不轻松。但无论怎样,黄久生都始终认为:把钱用在老人们身上,用在家乡建设上,是非常值得的。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人员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受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能不能依靠党组织的力量,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黄久生为这个想法感到兴奋。2004年春天,在潢川县委及双柳树镇党委的支持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黄久生被任命为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双柳树镇的农民工党员回到了“娘家”,支部现在建有2个党小组,10多个“流动党员之家”。十多年来,在黄久生的带领下,农民工党支部为大伙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仅讨薪一项,就为上千农民工讨回3000多万元。通过这个党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就有10000多人。他们不仅为城市作出了贡献,每年还为家乡带回近两亿元的劳务收入。

除了义务照顾赡养数百位老人,带领农民工走上致富路外,黄久生还将爱心洒向了社会,以实际行动带动农民工党员多为社会作贡献。黄久生先后为信阳白血病患儿小黄冠,息县血癌少年陈辉,白血病患者、茶叶妹妹程静雯,潢川县白店一家三人都得癌症的周慧等多人捐款17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先后捐款15万元,而他缴纳的5万元“特殊党费”,也成为河南省首笔农民工党员缴纳的“特殊党费”。2009年5月,双柳树镇李楼村胃癌患者曹芳和邱围村11岁淋巴癌少年邱炳东,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因无钱医治陷入困境,黄久生听说后马上到医院给两人各送1万元。2011年,他又给商城县达权店镇两岁半的白血病患儿曹灵汇去1万元。黄久生累计给信阳市和潢川县工会组织的金秋助学捐款8万元,并帮助 24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13年,黄久生10万元“义买”爱心面馆,在郑州上演了“全城吃面”的故事,帮助身患骨癌的面馆老板李刚渡过难关。

跟富豪比起来,黄久生并不算富有。最初每年只有十几万元至二十万元的收入,随着技术和人品越来越被大家认可,他接到的活儿渐渐多起来,收入也逐年增加。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劳动所得都揣在自己口袋里,而是将这些年挣来的绝大部分钱都用到了回报家乡和爱心事业上。20多年来,黄久生先后为家乡和社会累计捐款900多万元。

黄久生的赤诚和善举,赢得了很高的社会赞誉。2013年8月27日《人民日报》这样评价他: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黄久生,致富不忘本,常怀报恩心。他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共同的“儿子”,为他们养老送终;他是家乡永不缺位的“主人”,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等捐款310多万元;他是那些遭遇困难陌生人的“兄弟”,无数次默默为贫病者慷慨解囊。黄久生的仁心大爱温暖社会,点亮了一盏精神世界的明灯,无愧于道德模范的称号。黄久生生动诠释了利他精神的内涵,树立了一种道德境界的标杆,必将鼓舞更多的人把助人当作快乐,把奉献作为幸福。

黄久生始终给自己的定位是:我永远都是那个从晏岗村走出来的农村娃,永远都是那个叫“黄久生”的农民工。他说:“我要永远以农民工的姿态,以积极向上的姿态,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人。我要带领、团结更多的农民工兄弟跟党走,听党话,作出我们农民工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