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靖 黄慧

这里的水湛蓝,这里的天辽阔。

昨日,当记者站在南湾水库雄伟的大坝上,看风中浩荡的水、看水上掠过的鸟、看水库四周的青山、看倒映在水中的天,为她的宽广和气势深深震撼。

60年,调水兴利造福乡里;60年,生产灌溉哺育代代儿女。60年来,南湾水库凭借控制11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和16.3亿立方米的库容,有力地保护了浉淮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豫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水库建成60年来,历届管理者承袭建库者创下的基业,扎根水库,团结奋进,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在工程管理、筑坝施工、除险加固、维修养护、调度运用、水源保护、综合经营、文明创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水库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年年五谷丰登,岁岁江河安澜。这是淮河流域人们的梦想,更是南湾水库人的使命和责任。正是这份使命和责任,培养了水库干部职工坚韧不拔的信念。他们长年累月在大坝、灌区守望,无论雨雪风霜,不分白天黑夜,依然坚守在水库、机房、电站,坚持巡逻,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和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南湾水库人精神的伟大与高尚。

守得灌渠清如许

灌溉工程是南湾水库的配套工程,因从南湾水库引水灌溉而称南湾灌区。平桥渠首枢纽、2条干渠、28条支渠、1条分干渠、565条斗渠和44座提灌站,南湾灌区工程如同一幅恢弘画卷,镌刻在信阳大地上。灌区建成48年来,不知疲倦地灌溉着所辖1000多平方公里内的110多万亩农田。

南湾灌区管理处下属的9个管理所全部设在农村,远离城市。灌区人自嘲有“三苦”: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但几十年来很少有人主动离开,灌区人几十年坚守于此。

奔走在南湾灌区一线30余年的彭乃明,是灌区机电技术的“标兵”,干部职工眼中的“能人”。一直把“渠道就是灌区人生命线”当作工作信条的他,用实际行动服务灌溉抗旱事业。

1982年,高中毕业的彭乃明来到水库上班,成了一名正式水利职工,从此与水利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水利相知相守33载。这33年里,彭乃明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灌区,防汛、抗旱、灌溉、渠道、设备维修……哪一项他没干过?水库灌区,哪一处他没去过?

回忆当年的情形,仿佛还历历在目。“因为上学时就对物理课感兴趣,工程师傅们对我特别照顾,经常借给我一些关于水泵、电机和电气设备维修的书。”彭乃明说,自己能成为水管局第一代渠道维护技师,全是靠自学成才。“那时候下了班就是看书,老婆孩子全都顾不上,硬是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把人家大学生要学4年的书看完了。”由于刻苦求学,力求上进,彭乃明多次在全国、省、市各项水利技能大赛上获得较好名次.2013年,年逾50的他,作为当年年纪最大的选手荣获第八届全国水利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1996年我就在灌区管理处尤店所当所长,随后辗转灌区好几个所当过所长、支部书记。”老家在罗山县的彭乃明谈起在罗山县尤店所10年的工作经历仍是意犹未尽。他当年守护的灌区灌溉面积3万多亩,灌渠有14公里长,全部都是丘陵岗地。那时候灌区水管所条件不好,所里职工每天至少两趟的巡渠工作都是靠骑自行车。“最忙就是灌溉季节,只要有农户要求放水,一天不知道要沿着渠道来回跑多少趟。我和同事们骑着自行车在渠道的土路上不停奔波,大夏天里所有人大腿内侧的皮肤都会磨破。”说起护渠工作,彭乃明印象深刻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的前夜,老天突降暴雨,为了防止渠道决口,他和同事们一起冒着瓢泼大雨,借着闪电发出的亮光在漆黑的夜里凭着记忆在泥泞的土路上巡查渠道。“要是渠道决了口,那是要出大事的。”日复一日,老彭和他的同事们每日都会出现在自己的管片渠线上,他们逐个查看渠道口有没有关闭,有没有被人私自打开渠口“偷水”,渠口有没有杂物堆积。

老彭说,把一泓清泉安全输送到“饥渴”的农田里,是每个灌渠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大坝上的忠诚卫士

清晨,南湾水库大坝保卫科的安全员、老党员张争鸣像往常一样,对水库大坝、内外坡、启闭机、溢洪道等进行仔细检查,并将情况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对他来说,一天的工作就是守护好这颗“明珠”。

今年56岁的张争鸣1994年就戴上了“水库大坝安全保卫员”这顶“帽子”,从此,他的肩上就多了一份职责,心里也多了一份牵挂。每天至少5次的大坝巡查,日均行程十几公里。当人们遇到大雨都往屋里躲的时候,他却要出门检查水库坝体、溢洪道、涵管有无隐患险情,查看水利设施是否运行正常,及时发现并科学处置一些突发情况,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大坝保卫工作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责任重大。大坝保卫值班工作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24小时都需要有人坚守岗位、巡坝。特别是在防汛季节,大坝安全保卫员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是常有的事。“每到汛期都是最忙碌、压力最大的时候。”张争鸣说。 2005年,张争鸣的儿子正好参加高考,许多家长为了孩子不是伴读就是送饭送菜,但此时也防汛的重要时期,为了完成汛期安全保卫工作,他几乎一直坚守在溢洪道值班,每天详细了解汛情,认真记录泄洪量。没有和儿子一起备战高考,他内心深处感觉对不住孩子。

选择了大坝,就选择了奉献。其实大家都了解,张争鸣是一个孝子,但是为了大坝的安全保卫工作,为了汛期的大坝安全,他甘愿有家不回,选择坚守在一线岗位上。2010年,年逾七旬的老母亲病重住院,他因为工作没能及时回到母亲身边,安排妻子及弟妹照顾好母亲,可等到他抽空到母亲身边时,母亲已不能说话,他紧拉着母亲的手,流下了眼泪。“每次想起这件事,心里都觉得对不起母亲。”张争鸣说。2011年1月,老母亲病故,他为了工作只在家呆了三天。“我母亲是革命的母亲,她理解我工作的重要性,支持我,我会永远牢记母亲的教诲。”

“守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这是领导和同事们在说到张争鸣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张争鸣负责大坝安全保卫工作的20余年间,没出现一次安全问题,他因此被大家称为“大坝的安全卫士”。

南湾水库风景区,风光旖旎。群山环抱中,一泓碧水荡漾开去,清风徐过,水面一下皱了,一下又舒展开来。 而张争鸣,更多的时候是低头干活儿,很少有时间看风景。“只要我还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坚守下去。”他说,水库大坝的安全关系着下游千千万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一丝马虎。这也是20年来他坚守着这份单调而寂寞的工作的主要动力。

小站里一个人的坚守

在罗山县楠杆镇樊湾村附近的浉河边,有一个中年男人,他与蚊虫为伴,与流水为友,那里没有公路,也几乎看不到其他人的人影,空闲的时候只能望着浉河里的流水发呆。5年来,在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环境下,他用责任和勇气、用一颗淳朴的心,守护着这个南湾水库二级水电站。

静静的山坳里,只有流水的声音。得知记者要采访他,李永健一早便来到南湾水库管理局会议室里等候了。“从二级站到这里骑摩托车得一个多小时,怕你们等急了。”李永健腼腆地笑着说。

南湾湖二级水电站位于罗山县楠杆镇樊湾村附近的浉河边,共有3个发电机组,装机容量2400千瓦。发电站采用引水式发电,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还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发电模式。水电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水流从浉河引入到灌溉渠中,经过发电站再流入浉河,但是由于我市连续7年干旱少雨,这个二级站自建成后一直没有正式投入运营。

因为父亲是水电站的老职工,李永健1987年从部队退伍后就分到电站工作。由于勤奋好学,他很快成为设备安装队伍中的骨干,2010年,李永健服从组织调遣来到这个刚建成的二级站开始了一个人的坚守。

李永健在二级站里的工作就是白天的值班、设备检修和在漆黑的夜晚巡逻,5年来,天天如此。“天黑的时候,这里还是很瘆人的。”由于方圆几里没有人烟,一到天黑除了他住的房子里有一盏灯外,周围全是漆黑一片。“机房里的设备还有一些附属设施价值都很高,要防着有人来偷。”

寂寞,是每位守水电站人的共同感受。“没有人可以说话,除了偶尔看看电视,平时没事只能一个人拿着手机看,但是山坳里的手机信号又常常不好。”长时间的寂寞独处,让他会时不时莫名地发火。

由于电站没有正式运行,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吃水就是最大的困难。“电站没有自来水,只能抽浉河里的水,没有净化消毒设备,河里的水不能吃,吃水只能去镇上买桶装水。”在山坳里呆了近5年,李永健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惟一遗憾的就是照顾不了年迈的父母,不过,只要工作需要,我就会一直守护在那里。” 李永健说。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一代代南湾人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无悔地跟随着无数前辈的背影,奉献着青春和年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着辉煌的业绩,为水库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