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十二层住院部大楼 |
□本报记者 殷 英 文/图
在信阳,有这样一家医院,她诞生于辛亥革命时期,也曾几经辗转,甚至一度停办,最后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本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精医诚信、博爱为民”的办院宗旨,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一页页华美篇章。这就是与群众心心相印,患者口碑相传的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人民医院。
百年品牌 历史中积淀
受“天下为公”只为“造福社会”的思想熏陶,1912年,广东人宋延瑞来到信阳,创建了信阳铁路诊所(编制20张病床),开启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展最初的序幕。
1917年至1937年,诊所改为平汉铁路信阳医院(直属平汉铁路管理局)。
1938年至1948年,日寇侵占信阳城,医院被毁,人员疏散。抗日战争胜利后,信阳铁路疏散的医务人员陆续返回信阳。1947年,原院长何延权在市四一路租用民房成立诊疗所。解放后,诊所由郑州铁路局卫生处接管。
历史的推进,社会体制的更迭,让医院几经易主。1955年,信阳医院重新成立,并于1974年划归信阳铁路分局领导。1977年12月,因信阳铁路分局撤销,医院划归郑州铁路分局管辖。1987年3月,医院移交武汉铁路分局领导。2004年12月,武汉铁路局与信阳市政府签署协议,将信阳铁路医院移交信阳市政府管理,暂称信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虽几经风雨,几度变更,但不改其非营利的公益性质。该院在隶属铁路部门的半个多世纪里,服务数以万计的铁路职工的健康,挽救病员生命。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当国家正处于3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时,该院掀起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办药厂、盈利扩厂建医院活动,自制膏、丹、丸、散80多种中药制剂应用于临床,受到铁道部的表扬。1960年,铁道部卫生司、河南省卫生厅、郑州铁路局卫生处的领导率领全国铁路局卫生处的负责同志及铁路系统各大医院院长来信阳医院参观和学习勤俭办医院的经验。
2006年3月,经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医院更名为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任命汪心同为院长。
2010年4月,信阳市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决定,在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基础上组建信阳市妇幼保健中心,承担市级妇幼保健工作职能,改变了信阳长期没有市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历史,医院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012年11月,河南省卫生厅批复同意市第一人民医院增挂信阳市儿童医院牌子,该院健康快速发展起来。
加快转变 老院焕新生
2004年,随着铁路体制改革的进行,该院从铁路移交到地方,告别了“等米下锅大锅饭”的历史,开始“自主发展找米下锅”的二次创业,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嬗变。
由于一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医院移交时,门可罗雀,全院开放200余张病床仅住了100余病人,全年总收入不足2000万元。
在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前,医院该何去何从,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该院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最大难题。
于是,结合当时信阳地区的医疗资源状况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医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了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方针,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性医疗机构的性质不变;坚持医院为老区人民服务的整体功能和任务不变,继续承担并完成政府下达的医疗、急救、公共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任务;坚持执行政府所规定的医疗收费价格不变。同时,努力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全市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医院做大做强能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医院稳定保障职工的利益。
明确了方向,制定了方针,该院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说干就干。该院主动承担起为1000例白内障患者实施扶贫手术的社会重任,减免其所有费用;实行按病种付费和医疗费用“三减一免”政策,开设门诊扶贫窗口和住院扶贫病房,有效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消了双休假日,建立无假日医院,实行无假日门诊、无假日手术、无假日检查、无假日住院,方便人民群众就医;建立无主病人诊疗绿色通道,坚持对无主病人先救治、后收费的原则,有诊必出、有诊必接、有病必治;组建神经外科、ICU(重症医学科)和NICU(新生儿重症医学科)三个科室,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投入使用新门诊大楼,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
该院还特别注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努力从细节处着眼,为患者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在该院门诊大厅,记者看到了在其他医院看不到的“风景”——挂号、收费、取药等所有窗口一改传统的“小窗口”式,全部呈开放式,而且台面全部加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改革和措施的实施,医院逐渐走出了移交时的沉闷局面,形成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新格局,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5年,该院被市卫生局确定为全市唯一一家“平价医院”。2006年,该院在全省医院管理年考核中夺得信阳市二级医院第一名,被河南省卫生厅确定为全省三家按病种付费试点单位之一;获得了河南省行风评议先进单位、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百姓满意医院等多项荣誉;院长汪心同被评为河南省第二届优秀医院院长。2007年,全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现场会在该院召开,省卫生厅充分肯定该院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将医院做为标杆单位推向全国。2008年,该院代表卫生部到上海参加和谐社会建设现场会,面向全国介绍经验。医院先后被确立为信阳市卫生系统党建工作“一个满意、三个带动”试点单位、信阳市五好基层党组织、“世界眼科基金会中国分会确定为信阳市眼病防治基地”、信阳市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活动”手术定点医院、信阳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实现了连续十年没有医疗纠纷,连续七年没有重大医疗事故,信阳市卫生系统行风评议连续八次排名第一。
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2006年全院总收入仅2099万元,到2014年达到了8305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亿元。
强化专科 照耀新征程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找自己的特色,看到全省几乎所有地市都有儿童医院,就信阳没有,就想把妇幼保健这一块强化起来,着力编织300万信阳妇女儿童健康的防护网。”院长汪心同向记者介绍。
2010年,经河南省卫生厅批准,市政府决定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基础上组建信阳市妇幼保健中心,给医院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年4月10日,该中心揭牌,从此改变了革命老区长期以来没有市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历史。
妇幼保健中心成立了,怎么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院长汪心同的发展思路十分清晰,那就是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和发挥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外援”。
2011年4月,该院与郑大三附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成功合作,挂牌成立省妇幼保健院信阳分院。
为使老区群众就近享受到高效、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省妇幼保健院在其后3年里先后派出数十名技术骨干前往该院轮岗支援,大力协助扶植其重点科室建设,使多数在省妇幼保健院能够开展的妇科和儿科疾病都可在该院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愈,同时,对部分特殊危重病人和手术病例及时转送郑州治疗,真正为信阳妇女儿童健康撑起了一片蓝天。
在郑大三附院专家的指导下,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业务,并逐年加大对妇产科、儿科在人才、设备上的投入,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极大地提高了在周边地市同行中的竞争能力,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精。
在设备购置上,该院投入500万元,购置了进口婴幼儿呼吸机、气血分析仪、四维彩超、早产儿培养箱等特色设备。
在拓展服务上,该院开设了产科VIP病区、不孕不育门诊和婚前检查项目,引进了儿童智力筛查、微量元素测定、新生儿抚触游泳等服务项目。
在技术提升上,该院成功救治数十起妊娠子痫、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中央性前置胎盘、多胞胎等危重孕产妇,儿科还建立了NICU病房,并在三附院专家指导下,常规开展小儿外科手术,被市卫生局确定为全市手足口病和麻疹定点救治医疗单位。
在辅助科室建设上,该院B超室先后购置了3台彩超设备,并引进了超声PACKS医用诊断报告系统,在三附院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四维胎儿筛查和子宫三维超声检查;检验科严格规范了操作流程及检验单的报发方式,更新了一些检验方法,增加了检验项目。
在职能发挥上,该院定期召开妇幼保健院长例会,组织各县区妇幼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班,提升我市基层妇幼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3年来共组织市级培训20余次,参加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同时,每周举办一次孕妇课堂,每半月举办一次育儿课堂,免费宣传相关孕期及育儿知识,收到良好效果。
科学的发展计划,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全体员工的精医、敬业、诚信和责任感,推动着医院驶入了高速、全面、健康、科学发展的轨道。如今,当你走进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安静幽雅的住院环境,装修一新的门诊大楼,亲切耐心的导诊护士,专业热情的临床医生,都让人感到浓浓的关爱,犹如进入了一个温馨的世界,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交口称赞。
“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豫南地区龙头妇幼保健中心,打造信阳最好的妇女儿童医院,让医务人员的地位和成就感逐年提高,让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连上新台阶。”面对未来,汪心同目光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