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胡巨成
7月15日一早,细雨濛濛,信阳冉涛太极馆的拳友们来得格外多。他们听说陈氏太极的正宗传人陈伯祥老师早上要来拳馆,他是馆主冉老师的老师,说不定能给大家传点“秘籍”啥的。
7点多,冉老师陪着一位身材健硕的老者来了,拳友们认出那是陈伯祥老师,很多人都在网上见到过陈老师的风采。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大家开始练习陈氏太极小架第一节。陈老师微笑着看完,大伙想着他会点评几句,多少给点鼓励,没想到陈老师竟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只陪着大家照相,然后被他的跟班弟子簇拥着出门,游南湾湖去了。
午宴再聚,师兄师姐们轮番敬酒,陈老师兴致甚高。我趁机和他弟子换个位置,坐到陈老师旁边,原本想好了只问3个问题,没想到,陈老师的话匣子一旦打开竟滔滔不绝。冉老师示意大家肃静,于是,午宴变成了陈老师答记者问,后来是答大家问。
“秘籍”只是传说 练功贵在坚持
陈老师说练太极最重要的是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练不成的。练练容易,坚持最难,不是坚持数年,而是坚持一辈子。记者附和:“像您一样坚持一辈子。”陈老师笑了:“错,我现在还是半辈子,下半辈子还要接着练。”有拳友问:“太极有秘籍吗?”答曰,那都是传说,功夫是日积月累练成的,再高深的“秘籍”也不可能让你立马得道,太极功夫能用文字、图像完全表述的最多十之六七,更多的需要去练,去悟,练功永无止境。
网上说陈伯祥是“金肘子”,陈家沟人说他“屁股蛋子抖一抖,把人抖出一丈五”,足见陈老师的功夫了得,但他说:“不行不行,差远了,连‘三脚猫’都算不上。早上看你们打拳我为啥不说话?不好说。说你们打得很好,不实在,说还差得远又怕伤了你们,其实什么叫好,我也说不清。所以干脆不说。如果我师傅还在,他也一定说我的拳一塌糊涂。但看到信阳有这么多人在认真练拳,我打心眼里高兴。”
除了坚持,陈老师还特别强调规矩。他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年轻人学太极,不能随心所欲。怎样做到有规矩?就必须跟着明师学习,不是有名的名,而是明白的明,跟着明白人学,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学,一招一式都得到位,才能学到真功夫。
练太极心要静身要正
陈老师的随行弟子告诉记者,太极拳富了陈家沟,但没有富到师傅。现在,2000多口人的陈家沟,三四层的楼房比比皆是,可师傅还住在三间老式平房里。天南海北的徒弟们有很多富甲一方者都想帮师傅把楼房盖起来,可师傅死活不肯。陈老师说:“我这一辈子走到哪里腰杆都直,不是练拳练的,而是我从不占人家的便宜,不能靠练拳去挣钱!练太极心要静,身要正,这是最根本的。”
记者问陈老师练拳之外的职业是啥?陈老师又笑了:“我是一个专业农民,业余拳师。前些年我们老两口还种了十几亩地呢!农忙时候不要徒弟们来,来了也不让他们下地帮我。为啥?尽帮倒忙。有一年插红薯季节,有徒弟来了,正好赶上下雨,我说你们练拳吧,我到地里把红薯插了。徒弟们坚持要去,我左教右教,他们说会,结果全部插倒了。幸亏第二天一早,我不放心到地里看看,重新插,要不到挖红薯的时候,一个红薯也不会有(红薯秧插倒了只长藤蔓不长红薯)。打那以后,我再不让徒弟们下地了。”
陈老师说:“现在,孩子们都大了,能独立生活,我们老两口种点地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老惦记身外的东西练不好拳,更教不好拳。”
盛世练拳正当时
陈老师又说,练拳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饿着肚子练不成拳。
1944年,陈伯祥出生在去陕西逃荒的路上。解放那一年,他才回到陈家沟,到14岁才开始学拳,师从他的堂兄。论辈分他是陈家沟的第十八代,论太极传人,他是第十代,因为太极始祖陈王庭是陈氏第九代孙。陈王庭是清初武秀才,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因不被清廷重用,他报国无门,收心隐退,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博采众家所长,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就是陈氏太极。
后来由于兵灾,水祸等灾难不断,陈家沟屡遭磨难,难以生息,陈氏太极的传承也时断时续。所以陈老师对习武的经济基础感受颇深。他说,虽然现在不再说“富不学文,穷不练武”这句话,但老话确有老话的道理。在冷兵器时代,练武是保家卫国的本领,那会儿练拳是国家需要,枪炮子弹来了,练武就只剩下强身健体了,吃都吃不饱,如何强身健体?现在太平盛世,大家生活都好了,可以安心练拳了,是练拳的好时代,这种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好好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