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李浩
1972年,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首次访华,他应文化部、外交部的邀请,在长城上为尼克松现场剪影。看到不到1分钟就剪出的肖像,尼克松赞叹“活灵活现,十分逼真”,称赞他为“天下第一剪”。
时隔43年,2015年6月,他被联合国文化促进会授予“天下第一剪”和“剪影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他就是潢川县城建局房管所退休干部李天华。近日,记者如约见到了这位“一剪成名”的剪影大师。应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之邀参加“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活动、刚从埃及归来的李天华,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技艺:一页纸,一把剪,即可“作画”
“天下第一剪”到底有多神?李天华看出了记者的疑问,谈笑间,剪刀在卡纸间来回穿梭,“咔嚓”几下,一幅记者的人物剪影就在大师的手下出现。
何以得来这“巧夺天工”之艺?李天华说,技艺来源于几十年的“修炼”,也绕不开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人。
李天华告诉记者,他的剪影手艺是在母亲的熏陶下练成的。这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在李天华的童年时代,用千变万化的手影游戏,让李天华对影子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学好了剪影,你就可以一把剪刀走天下了!”李天华的母亲告诉他。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中,李天华拿起了剪刀。十几岁的年龄,他就能剪出数十种花样图案。
如果说母亲是启蒙老师,那么使李天华将剪影爱好变成艺术创造的,则是著名的动画大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万籁鸣先生。当时,21岁的李天华正在部队服役,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因拍摄《孙悟空大闹天宫》而闻名遐迩的万籁鸣先生。万先生从剪影的刀工技法等方面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使他在剪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瞬间就能准确地剪下每个人的风采神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追求“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李天华自学了透视、构图、人体解剖、书法、绘画、摄影等与剪影有关的各类知识,并自费到北京、上海拜师学艺。在书法练习中,他领悟到了剪影用刀蓄势和运气的原理;在摄影绘画中,他掌握到了影像特点和轮廓走向的方法。
就这样,把各种艺术的长处融汇在剪影这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逆光造型之中,李天华的剪影技巧更加娴熟,形成了“天下第一剪”的独到之处:不用临摹,不用笔画,抬眼一看,人物的特征就全部记在心里。一剪子下去,眉眼鼻口棱角分明,凸凹起伏浑然天成,线条匀称流畅。他还推陈出新,发明了“像中像”剪影手法,以及高难度的“镂空”技术,使他的剪影作品达到了空间的艺术高度。
李天华把剪影的技巧归纳为四句话: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模仿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他不仅求其形似,更追求神似,注重抓住人物瞬间的表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丰富感情,突出剪影独特的神韵。他手中的剪刀仿佛是一支运用自如的画笔,在方寸纸上尽情描绘。他的眼神、他的思绪随着他旋转的手指驰骋。从他手下出来的剪影,不能简单地说是一张人物侧面肖像,确切地说,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是从他心里流出的一首诗。有人评价他的剪影:“既有国画大写意的淋漓,又有西画速写的简练。既重传统又刻意求新。”他的代表作《历史性的握手》、《月光曲》、晨读以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鲁迅、巴金等人的肖像剪影,从构图、用刀到整体效果,无不流露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和高雅质朴的美学气质。
说到李天华的剪影,还有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他还在长春某部服役时,一个夏天的夜晚,他到一家餐馆就餐,恰巧与一群不法之徒坐了个对面。他看到为首的一个长相很特别,就悄悄摸出旅行剪,在一张白纸上迅速剪下了那人的侧面像。当公安人员追捕到这里时,罪犯已经逃之夭夭。公安人员仅凭着李天华提供的一张剪影,就在万头攒动的文化宫门前捉住了罪犯。
几十年“刀耕不止”,李天华的剪影收到了众多“好评”。1985年,李天华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为知名人士现场表演高难度的剪影“镂空”绝技,受到热情欢迎和高度评价。新加坡《联合早报》曾经报道:“中国剪画大师李天华的画作,已在此间掀起一阵热潮,仅仅大年初一一天,已有三千人次前往博览会展厅一睹其作,直至晚间闭馆为止,尚有民众流连画廊。”
行走:走五百校,传文化经,树中华文化魂
退休后,李天华更加忙碌了。这不刚刚在开罗参加完“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李天华就在酝酿着下一场的校园之行。
李天华在他自己所书《致观赏者》一文中说:“我很喜欢大学生,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艺术,交流感情,从年轻人身上可以找到灵感和活力,我能保持年轻人健康向上的心态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青春常驻,艺术长青。”
几十年的时间,李天华自费几十万元走了396所高校。
“我准备去500所高校讲学,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采访时李天华告诉记者。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天华了解到只要能在全国500所高校巡回表演,就能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了能让这奇特的剪影艺术发扬光大,并创造新的纪录,李天华在全国各高校开始巡回表演并讲课收徒。
1992年,从北京大学开始,李天华开始了他的巡回讲学之旅。时至今日,李天华的足迹踏遍了北京、上海、南京、西安、郑州等地的300多所高校。每到一处,李天华以展览的形式宣传剪影,以讲座的形式讲解剪纸艺术,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李天华教剪影全部是免费的,他把自己的技艺更是毫不保留地传给徒弟们。现在,他已经在全国各高校收徒弟300多名了,其中还有70多名洋徒弟。
在李天华的记录册上留存了多所高校发来的邀请函,“欣闻您剪影艺术独树一帜于中国剪纸艺坛,表演出类拔萃,举世无双,您能将人物的风采神韵表达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处处流露出传统功力和独到的美学追求……特恳切地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我校展现绝技。”华东政法大学的邀请函上这样写道。
2014年8月,联合国文化促进会为李天华颁发了“联合国文化促进会绝技艺术文化友好大使”的证书,为李天华不顾年事已高,自费旅行25000里,投身“剪影艺术500高校大型巡演”的行为“点赞”。
授艺:寻一传承人,留住手艺,留住美
“我希望能找到一个真正热爱剪影这门艺术的传承者。”采访时,李天华告诉记者。
1972 年“一剪成名”后,李天华先后收到了来自海内外多个组织和知名人士的邀请,展示他的剪艺绝学,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欢迎和高度评价。但在这些荣誉和成就的面前,一丝隐忧始终萦绕着李天华——由于我国懂这门艺术的人非常少,李天华担心这门绝技会就此失传。
虽然在高校收了不少大学生徒弟和洋徒弟,但很多人是凭一时兴趣,对剪影艺术往往浅尝辄止,只是略通皮毛。收一个得意门生,找到一个真正的传承人,数十年来,这种想法贯穿于他四处游历讲学的全程,却至今未能如愿。
在新加坡展览期间,一位新加坡师范学校的美术老师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李天华的剪影画作品,在感受到独具风采的剪影艺术所表现出的独特魅力后,他意识到剪影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神奇画种”。于是他萌发出了与李天华共同创办剪影艺术学校的意向。遗憾的是,由于后期的种种对接不便,这种想法还未实施,就已经“流产”。
“我年纪也越来越大了,只有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才能安心啊!”说起这段经历,李天华唏嘘不已。当工业化的钟声渐渐远去,传统手工艺人收徒的呼唤,也终将成为我们技艺中留住手艺,留住美的最终回响。
“天下第一剪”收徒有什么标准?
李天华爽朗一笑:“我的收徒标准可一点儿都不高。关键是要热爱剪影艺术,不怕吃苦,要喜欢旅游,愿意积极传播剪影艺术,有高中以上文化就行!”
数十年来,李天华耗其大半生的心血,不断行走在文化的传播路上。一把剪刀,不仅剪出了一个缤纷的世界,更展示了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情怀。
“走500校,传文化经;行万里路,树中华魂。”这是联合国文化促进会对“天下第一剪”李天华的评价,也正是李天华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