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几位来自湖北的游客在清风界碑前品读《品茶悟廉》文章。本报记者 李 浩 摄
浉河区纪委邀请一些党员干部在“品茗斋”品茶悟廉。
雨 承 摄

本报记者 姚广义 李浩

一杯清茶,开水注下,绿色的叶片顿时如活了一般,上下翻腾。然后,一叶一叶悄悄舒展,优雅地沉落,氤氲出香气。陆羽在《六羡歌》中说:“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不慕功利,不求钱财,陆羽所羡的水,其实就是茶。

近年来,浉河区纪委借助茶的“俭、洁、清、醒、静、和、雅”之灵魂,以“茶廉”文化,警醒着党员干部。

喝茶、悟廉“品茗斋”

“品茗斋”里很多干部都去品过茶。

6月10日记者采访时,浉河区某机关单位的张某说他前不久就受到过这样的“邀请”。

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品茗斋”,然而这里的氛围并不像张某想象中的那么冷硬。室内环境温馨而雅致,区纪委工作人员面带微笑请他坐下,然后给他泡上一杯清香碧绿的毛尖茶,送到了他手中。接着,区纪委的同志在他对面坐下,温和地对他说道:“这茶一般人还喝不上呢!先品茶,我们在品茶中慢慢聊。”

毛尖氤氲的香气中,张某渐渐地镇定下来,同时也在深刻反省着自己的错误。区纪委的同志友好地说:“信访件中反映的问题虽然没有形成事实,也没有造成不良影响和工作损失,但是能反映出你思想中的一些苗头性倾向,如果不及时醒悟和遏制,可能会造成大错,到那时可能就晚了。”“感谢纪委的这次谈话,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的一些错误倾向与错误观念。区纪委的谈话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不至于在违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享用”了这样别具一格的廉政谈话,张某非常感激。

党纪国法长存心中,“品茗斋”里,茶香气中,谆谆教导的背后满是温馨。

茶廉谈话的“暖色调”,体现了浉河区纪委大力倡导工作理念由重“惩处”向重“防御”转变,坚持“清障”与“助推”相结合,“惩处”与“防治”相结合,“监督”与“保护”相结合的清廉教育大局观。

清风界碑传递茶廉教育“软实力”

茶在浉河区廉政教育中的“外溢效应”不仅仅体现在为廉政谈话注入“暖色调”,浉河港郝家冲茶山上的一块“清风茶山”界碑,也在用无声的言语传递着廉政教育的“软实力”。

在海拔五六百米的山头上,山间云雾缭绕,犹如车轮翻滚,又似雪涛堆涌,一垄垄、一排排的茶树梯田次第铺展开来。很多游客喜欢站在山顶,迎着微风,闻着茶香,读着廉语。

原来,“清风茶山”不仅仅是一块界碑,在界碑的背后刻印着原载于《人民日报》的一篇《品茶悟廉》文章。

“茶为国饮,国人不分贵贱,皆可饮茶;与此相同,廉为人本,为人不分官民,皆应为廉。”记者在郝家冲茶山上采访时,一位湖北籍的采茶客,边读《品茶悟廉》,边点头称赞“有道理”。

若说起“茶”“廉”的绝佳结合点,还要从群众种茶、制茶、饮茶、品茶的“茶缘”中寻找。

前不久,来自驻马店晚报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就在这学习种茶、制茶、饮茶、品茶的过程中深深地体味到了“茶廉一味”的内涵。

小记者们在驱车前往广义茶园的路上,满山的绿色茶园,让大家目不转睛;一路的清新空气,让大家兴奋不已;路边不时闪现的“山水信阳,清廉茶都”的标语,更是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茶怎么说是廉呢?”一位小记者问道。“茶的清香与廉的清气有相同之处,我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就要思考怎么做一个廉洁的官员。”广义茶园的讲解员告诉小记者们。

小记者们参观了广义茶园整个制茶的流程以后,讲解员又给小记者们上了一堂清廉课。“清廉胜浮华,人生当如茶!”讲解员说,“信阳毛尖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清、香是它的重要特征,就像我们为人处世,只有清廉了,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后续的余香。”

茶廉文化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采茶、观茶、品茶活动被推展开来。

清风吹遍“茶廉广场”

在人群密集的体彩广场,竖立着一块块廉政文化宣传牌,荟萃了信阳历代清官廉吏的廉洁故事,囊括了与茶有关的众多廉政格言与廉政图画。

以“红色信阳、信阳之茶”为主线,浉河区纪委在体彩广场设置了近百块围栏、旗幔和牌匾,通过一些名言警句、名人轶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人们进行廉政提醒和引导。

廉政文化“装饰”下的体彩广场,如今被群众称为“茶廉广场”“廉政广场”。

经常在体彩广场旁坐车的上班族刘女士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变化。“有些廉政标语非常有意思,在这等车的时候,我常过去看看,学习学习。”刘女士说。

事前提醒胜于事后算账,清廉文化润物细无声,像清风一样悄悄地潜入心底。浉河区纪委以茶为媒介,让人们在采茶、品茶、旅游、休闲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清廉文化教育的气息和浓浓的茶乡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