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浉河区某茶企员工在现代化茶叶精制车间进行茶叶无菌筛选时的场景。
本报见习记者 李 海 摄

本报记者 赵雪峰 见习记者 李海

如何提升红茶生产加工与茶叶管理技术?怎样实现茶叶的电子商务营销?如何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怎样申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信阳毛尖、信阳红茶品牌?日前,来自全市多所高校、研究所的茶叶技术专家、制茶专家、电子商务专家为浉河区300多名茶商、茶农、乡镇农办人员、村干部及企业合作社营销人员代表带来了多场内容详实、可操作性强的茶叶生产管理技术和茶叶电子商务培训课。

“现在在网上开茶叶专卖店的茶农越来越多了,他们办的这场培训很及时,听完课,我对网上卖茶也有更多的点子啦!”浉河区浉河港镇茶农刘强在听完培训课后兴奋地说道。

“在新形势下,因效率低、成本高、创新少,传统经营模式与茶行业渐行渐远,传统茶产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培训课后,浉河区茶产业发展服务局局长张广成告诉记者,这次由浉河区政府举办的培训活动,目的正是为了提高浉河区茶园管理水平,全面推进茶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丰富茶叶营销模式,助推全区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茶产业转型升级,听起来是一句话,做起来却很难,浉河区作为‘2014年度全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有责任、有义务将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实现可持续发展。”张广成说,“虽说我区茶产业的转型升级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处于一个探索期,最终的成效如何,需要经过茶农、茶企、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检验。”

现状:规模大效益不高 产量高利用率不足

纵观近年来全国的茶产业,用“发展迅猛、竞争激烈”来形容毫不夸张。只要气候适宜,许多省份都将茶产业作为重点富民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丘陵地带,更是将其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信阳毛尖的主产区,浉河区在2014年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茶叶产量达2.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53亿元。成绩喜人,但喜中亦有忧。

“就我区而言,茶园面积、茶产业综合产值纵向比进步巨大。”张广成说,“但也常有茶农、茶企老板和茶叶专家反映,现在卖茶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茶资源利用率却始终不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还未大范围推广应用。茶叶营销组织和专业营销人员匮乏,市场开拓不足,与‘十万茶农出安溪’卖茶相比,我们蹲点销售的模式要加快转变,尽早走出信阳、走出河南。另一方面是茶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在2010年我们成功研制开发了信阳红茶,形成了‘红’、‘绿’相映、比翼双飞的好势头,但总体上看,茶叶只有40%左右的鲜叶采摘利用,60%的浪费了,成品茶只有30%多的水溶性成分冲泡饮用,60%多的不溶性成分被废弃,茶叶中价值很高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多糖、茶色素、茶皂素等内含物还未有效开发利用。”张广成如是说。

曾参与信阳红茶研制的浉河区茶产业发展服务局纪检组长余道强说:“茶叶的高附加值离我们很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用到,比如含茶多酚的‘黑人茶倍健’牙膏,含超微茶粉的蛋糕、冰激凌、茶糖,还有绿茶洗面奶、面膜等。超市里有很多,却看不到我们浉河区关于的茶叶新科技产品,茶叶的经济价值我们远未挖掘。”

途径:依靠科技创新 构建新商业模式

“在稳定茶产业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转变,通过创新驱动,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茶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带来茶产业和旅游业双重收益的新业态。”4月28日,在信阳第23届国际茶文化节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说,唯有转型升级,才能破解传统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茶叶加工性强、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涉及到一、二、三产业,可生产出许多延伸产品。就当前来看,我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张广成说,通过近六年来的大力发展,浉河区茶园规模、组织形式、品牌经营、产业效益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已经达到了60万亩茶园的生态承载能力,生产方式正在从传统家庭作坊式向专业化初制加工、合作社抱团发展转变,区域品牌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工实现了从手工向标准化、清洁化转变,功能从单一生产茶叶向茶叶包装、茶叶机械、茶旅游观光、茶文化和茶叶深加工开发转变,涵盖了一、二、三产业。从产业的融合度和内在矛盾来讲,达到了转型升级的最佳条件。

在考察过多地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实践,并结合浉河区自身情况后,浉河区政府提出了用科技创新和构建新商业模式为主的现代茶产业转型之路。

“通过膜分离、超微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相关新技术的产业应用,则能够使全价利用茶资源成为可能。近几年,我区引进了信海茶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与海军医学研究所联合开发研制的茶含片、超微茶粉、茶叶抗氧化胶囊等产品,为我区茶叶综合利用提供了一个新范式。”张广成说,虽然他们在茶产品开发上已初显成效,但还远远不够,下一步还要将科技创新贯穿于生态茶园建设、茶叶机械化采摘、茶叶智能化加工、茶叶精深加工以及产品可追溯性等各个环节。

“茶香也怕巷子深”,浉河茶人深知不仅要种好茶、制好茶,更要卖好茶。

“传统的茶叶交易市场和城区的茶叶专卖店只能吸引到本地消费者,而网上卖茶则面向全国的消费市场。”80后小伙儿何世阳是浉河区一家茶叶公司的老板,他告诉记者,今年2月,他们在国内知名的自营式电商平台——京东商城开设了网上专卖店,在参加京东商城首届春茶节活动的第一天,他们就接到了300多份订单,销售额4万多元。“现在我们的网上销售额已经超过线下,下一步将计划在天猫商城开设旗舰店。”何世阳说,信阳毛尖作为信阳名片应该在网络上被再次叫响。

据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淘宝网上关联“信阳毛尖”的店铺已经超过了600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茶”的新商业模式必然会大力推动浉河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茶叶是一种日常的大众消费品,在互联网中,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电商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资源分配的问题。和过去相比,现在茶行业的电商运营成本更低,线上产品种类更丰富,辐射地域以及覆盖人群也更广了,基于‘互联网+’的概念,不仅能实现茶产地与消费者的无阻隔销售、推广,还能通过大数据对产品进行市场策略分析。”张广成坦言,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新营销模式对浉河区发展现代茶产业具有可持续的深远影响。

任务:建标提质 打造品牌 推进全产业链建设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转型升级的大方向已渐渐明晰,下一步,就是要将每个环节、每个方面做扎实、做出成效,否则就是空谈。”在张广成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浉河区在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茶产业的重点任务实施计划——

加快茶树品种改良与标准茶园建设。该区将加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低产低效老茶园换种改植,加大扶持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和连片500亩以上的示范性老茶园改种换植。与此同时,开发培育优质、高效、生态的特色茶品种,科学引导红茶、白茶、信阳观音、信阳黑茶等多茶类发展。目前,已在吴家店镇杨洋村建成300亩“信阳10号”良种繁育基地、在游河乡高台村建成100亩安吉白茶育苗基地;推进产业基础好、组织化程度高、区域优势突出的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建设标准茶园,更大范围推进标准化生产、机械化采摘、组织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全面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推进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全程实施质量安全管理,统一建立生产档案和质量追溯制度,推行产品质量标识管理。

提高加工水平,做强优势品牌。该区将用3年至5年时间建设200个左右的标准化初制加工厂,提升茶叶质量安全、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支持茶叶加工企业综合利用夏秋茶资源,提取茶叶功能成分加工终端产品,推进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信阳毛尖、信阳红两大区域优势品牌,有序引导区域内品牌整合优化,积极鼓励产业规模大、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企业、主体创建自主性品牌、注册商标,形成骨干品牌、区域优势品牌和公共品牌为重点、企业自主品牌和商标为基础的品牌体系。

强化产业龙头培育。积极引导茶农自愿、有序流转茶园,加快推进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做大做强茶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大户、龙头企业等现代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支持茶叶协会、专业合作社、茶叶经纪人,发挥其在技术指导服务、市场信息、经营行为规范、利益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推进茶叶专业化分工和组织化协作,形成茶产业新型经营体系。

协同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浉河区将树立大茶业、全产业链理念,拓展茶产业功能,挖掘茶文化内涵,支持茶文化、茶事节会等活动,大力宣传优势品牌、茶产品功效和茶文化知识;支持茶馆业、茶休闲、茶养生、茶旅游等建设;支持茶教育、茶艺培训、茶研究等产业化发展;通过增强茶产业发展活力、活跃茶文化氛围,协同推进浉河茶叶大产业的同步发展。

茶产业转型升级非一朝一夕之功,获取打造现代茶产业体系的“密码”也非一蹴而就,但浉河茶人在与茶叶的千年水乳交融之中早已肩负起了复兴信阳茶叶的使命,小小一片叶、细细一根尖,浉河茶人能否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续写信阳毛尖的百年荣光,你我共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