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疆

上期《汽车周刊》登载《注意这几种情况 保险公司不认账》一文的当天——5月20日,这个似乎很特殊的日子,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不再仅仅是个“合理”的促销好日子与好噱头,更成为一个“普法”的纪念日——当然,随着国内某互联网保险公司推出的国内首款“轮胎意外保”,“保车也保胎”的概念才真正在众多车友脑海中形成:原来以前车险居然不保轮胎!原来报保险可以用微信!原来验保不仅要会自拍,还得需要找快递小哥!原来……可谓“点赞与吐槽齐飞”。

轮胎作为高风险损耗品,不赔可以理解,可消费者事先不清楚就有问题了。网上搜搜“轮胎保险”、“轮胎险”、“爆胎险”,就会发现不知道“保车不保胎”的大有人在,不少人认为只要买了全险或者车损险,轮胎也包括在内。甚至就连在报纸上白纸黑字登出来之后,依然有人不舍得将压箱底的保单拿出来仔细看看条款。其实,车险不保轮胎这事儿,白纸黑字分明就印在保险条款上,往往跟保单订在一起——只是为了环保,条款字号小了点儿。你看,或者不看,条款就在那里。

于是,一个“轮胎险”的发布会,在行业圈子里炸了锅之后,迅速地依托着互联网、朋友圈以几何倍数的速度扩散开来,槽点如约而至:纳尼?保车,为什么不保胎?保车不保胎,为什么我们原来不知道?保车不保胎,为什么我们是通过一个保胎的产品发布会才注意到?同样是保胎,为什么能如此吸睛?

更有看点的是,“轮胎意外保”启用了比传统保险更开放、更快、更有效的微信直播来做传播。在春晚百亿次的抢红包互动之后,微信这个“新媒体平台”又被开发出一种新的功能。从朋友圈中一度疯传的“百度完爆微信”视频来看,“轮胎意外保”是搭上了微信的“顺风车”,还是“末班车上的绝唱”,其到底会不会成功,现在下结论也为时尚早。不过,这些细节投射出的用心和洞察力,该做法背后的格局及透射出的执行力和创新能力,对投资人来说意义不同,有助于提升估值。同样的事情,你做不行,他做就行。大家不看好的东西,他可以玩出新花样,这比无中生有的创新更难。“互联网+”,也许就在于不是基于特指的某一个平台,而是一种思维模式。

当然,“轮胎意外保”提供的槽点绝不仅仅在于一个“知或者不知”,而是在于它对受损轮胎的审核:如果保险公司需要查看轮胎,则需要由消费者将轮胎寄至指定地点并注明订单号和地址(邮寄费用由消费者承担)。

面对这种款项,不由得让女司机们苦苦思索:几个意思?寄轮胎,我该怎么面对快递小哥的目光?拍个轮胎,万一磨砂磨掉了眼角纹,顺道也磨平了轮胎花纹,还真的就不能用美图秀秀了?这画面太美,我甚至不敢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