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商城县李集乡农民抢天夺时劳作忙。本报记者 孟 磊 摄

记者日前从我市“三夏”生产工作会上获悉:在天气较好、品种优良等有利因素推动下,全市小麦种植面积达427.6万亩,较上年增加3万亩,从长势上看,丰收在望。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夏粮的丰收在望是今年我市农业农村形势向好的生动注解。面对新常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也呈现出新景象:一季度,我市经济稳中有进,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56.2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

“主动把握新常态,我市将目光瞄向了深化改革,以进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明确试验重点、推进配套改革,咬住粮食生产不放松,农村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激发。”采访中,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说。

息县种粮大户柳学友对此深有体会:“以往搞农业,受制于天气、土地、水利等因素,高风险、高成本的农业规模经营缺乏保障,农业发展还要靠天吃饭。”他坦言,政策才是最好的生产力。受益于深化农村改革的相关政策和优惠,他发起成立的农业合作社柳家农场,在金融信贷、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均得到了更多支持,产业化的种粮之路越走越宽。

“以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是2015年我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动员暨市委农村工作会上明确的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事实上,今年一季度,我市已经沿着这样的改革思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

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后,今年年初,按照国家试验办的要求,市试验办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信阳市农村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已于3月份上报省委农办和国家试验办。目前从省委农办传来消息,《方案》已获国家试验办通过。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我市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搭建流转平台,建立了市县两级农村产权中心,探索建设农村产权交易网络,促进“三农”要素有效配置。我市市级农村产权交易指导中心于去年12月31日成立,近日将正式开展业务工作。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崛起。我市把发展家庭农场作为解决“小农户”问题的重点,工商部门出台了注册登记办法,县、乡出台了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意见,为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7255家,联合生产、合作经营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

现代农业从业者素质不断提升。通过政府的培训和引导,越来越多的行家里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3月10日,全市种粮大户培训班开班,来自我市的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理事长、粮食加工与流通企业负责人等120余人参加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一季度,我市农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好势头。如今,我们更应该把目光聚焦到全年粮食能否持续获得丰收、试验区改革是否有新突破,如何趁势积极“进”,稳中主动“为”上来,让改革的红利更多更好地惠及农民群众。

□本报记者 郭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