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3岁的父亲,是个种田的老把式。一向认为“粗人不要细讲究”的他,竟也深深地爱上了信阳毛尖茶。

说起这一变化,时间还要回到14年前。

2001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去信阳市考资格证书回来时,我顺便买了2斤信阳毛尖,虔诚地给父亲泡上一杯。父亲尝了一口赶紧吐了出来:“苦死我了!”

母亲在一旁挖苦着说:“看来你就是渴了喝米汤的命,金銮殿不是猴子屁股能坐的。”

父亲不得不承认,快50岁的人了,去县城的次数都屈指可数,一生之中除了种地,哪有闲工夫坐下来去品茶。

记得我刚刚上班的前几天,父亲专程跑趟县城买来1斤茶叶,用来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但父亲从来没尝过。这并非买不起,也非喝不起,只缘在父亲的潜意识中,茶这种消费品不入庄户人的生活习惯。

大概过有半个月,父亲给我打电话:“上次你给我的茶叶还有没有?”

双休日,我带上仅剩不到1斤的信阳毛尖回家探底,原来我三叔从河北回来,尝了我留给父亲的信阳毛尖后,赞不绝口。被同胞兄弟笑称“土包子”的父亲决定尝尝“螃蟹”,苦后清香、甘甜醇美的味道,渐入父亲的心田。

又听三叔讲解了茶叶的诸多妙处,父亲便跟风逐流。

不久,父亲又流转了几十亩撂荒的土地,雇了几名帮手,办起农家乐,业务和人情上的交往,信阳毛尖成了必需品和必备品。

久而久之,父亲也窥出了门道:茶不仅是一种消费品,也是文化标签,茶事、茶趣、茶韵给现代化农村多元经济发展带来的黏合与孕育,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茶的范围。一闲下来,父亲便叫我母亲:“来,华他娘,你也来泡上一杯!”

庄户人家生活品位的华丽转身,折射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旖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