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肖德银。孟 磊 摄

原标题:四十一载为民情

本报记者 周海燕

【村官语录】

“既然当支书,就要为老百姓办事。”

——肖德银

从1974年当上村支书至今已经41年,为老百姓办的实事不计其数。村里的老百姓说,有了支书,我们就有了主心骨,有了他,我们村里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村民说的支书,就是商城县汪桥镇河铺村党支部书记肖德银。

与肖德银交往始于2001年,那时我是信阳日报社“三个代表”驻村工作队员,在商城县汪桥镇潘湾村驻村。当时刚五十出头的他,给我的印象是年富力强,有魄力。记得在全镇冬季大兴农田水利时,第一天我们村干活的进度就被他们村远远抛在后面。为此,我还专程登门拜访取经。

5月8日,冒着大雨,记者又走进阔别14年的汪桥镇河铺村。说起“美丽乡村”建设,河铺村小梪洼村民组长李光照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李光照告诉记者:“自2013年县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一贯不愿当‘后进’的老支书,就率先在长岭、石洼等村民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当时,我心里还有顾虑,认为搞‘美丽乡村’建设是县里乡里的事,与自己无关。然而,当看到长岭组道路硬化了,大塘修好了,村里变整洁了,我才恍然大悟。”站在一旁的肖德银告诉记者,小梪村民组群众看到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好处后,在李光照的组织动员下,全村民组90人,每人自发拿出2000元钱,共筹集18万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如今,组里5米宽的水泥路基已经完成,万方大塘硬化及村民组环境美化、硬化已现雏形。李光照说,这一切,如果没有老支书的组织动员,没有老支书带头搞“美丽乡村”建设,没有村里的典型带动,就没有小梪村民组的今天。长岭组74岁的村民肖祖传一脸喜悦地说:“自打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修好我家大门口的‘臭塘’,硬化了门前道路,美化组容组貌后,我这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也好了!”

谈起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肖德银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按照村里规划,再奋斗3年,到他70岁时,全村22个村民组都将成为“美丽乡村”示范点。

从18岁进入村部,肖德银先后当过村团支部书记、村民兵营教导员、村第一副支书。自1974年担任村支部书记至今,已经整整41年。他告诉记者,既然当这个支书,就要为群众办实事,办成事,办好事。如果不当这个支书,也要做甘愿奉献的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肖德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3年,当时,汪桥镇上正在接通县乡“长明电”。他得知后,立即组织发动全村群众自愿捐款出资,率先在全镇第一个点上了“长明灯”。改革开放后,全村在他的带领下,不仅实现了组组道路通畅,组组大塘硬化,组组渠道联网,而且全村98%以上的群众都参加了新农保。2013年,为了解除村里101个鳏寡孤独五保老人的后顾之忧,他又组织群众自愿捐款12万元,率先在全市建起了“村级慈善基金”,并成立慈善办公室。如今,村里的孤寡老人及五保户不仅有了低保,而且,每年春节,村里都要派人带着50斤大米,20斤面粉,10斤植物油,10斤猪肉去慰问他们。石洼村民组80多岁的何老太太,每当说起这事,就唠叨个不停。她告诉记者:“我们乡里有句俗语,叫娘有爷有,不如自己有。我们村啊,能发展到今天,就因为有了老肖这样的支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