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克强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谈到“全民阅读”时强调,“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新华网,3月15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迎接“全民阅读”的春天,党员干部能否读好书、善读书、率先垂范,确实兹事体大。然而据中央党校课题组撰写的“领导干部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对于领导干部目前读书状况,71%的学员评价“一般”,持积极肯定态度的不到20%。其中,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读书等因素则成为大部分党员干部读书的最大困扰。

冷静分析之下就可以发现,无论是工作繁忙借口下的“不愿学”“不勤学”者,还是碌碌无为“不善学”者,抑或是把日常学习当成消遣、装点门面“不真学”者,甚至是关键时候“突击学”者、急功近利“不深学”者,凡此种种,背后折射的是“政治恐慌”“面子工程”思想纠缠下对于读书的歪解。殊不知,“读书工程”并非是悬在党员干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是谨防自己成为“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蛮干主义者”和“以其昏昏、使人‘昏昏’”的“昏官”。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经说过“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诚然如此,党员干部要做好群众的表率,当好地方发展的“领头羊”,就要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由此,读书多了,想法便装满了,自然而溢。在书中,取长补短,书变身为武装头脑的“营养剂”,在纯粹理想与绝对理性的互相碰撞中探寻做群众工作的真谛;在书中,见贤思齐,反躬自省,书变身为手中的“刻刀”,把外观的赘肉和内在的邪情私欲统统凿掉,重雕出全新的自己;在书中,穷本溯源,书变身为人生价值观的“导航塔”,这种光芒因来自历史的纵深而格外迷人;在书中,书香世界里会焕发出一种“魔法”,以视角的绝妙转换而引领你进入豁然敞亮的思维空间,从而体会身上的布衣暖、菜根香,此时方知读书滋味长。

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党员干部而言,这个看似个人生活习惯上的微小转变,如能推而广之,对于我们创建文明城市,构筑学习型党组织,夯实执政之基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