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喝茶的惬意,千言万语话不清、道不明,甚至可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一个热衷茶的人而言,既能每天享受喝茶带来的惬意,还能靠此赚钱,从品茗的“喝茶是茶”的境界而言,如鲁迅所言,喝茶是种“清福”,也不过如此。5月3日,记者利用假日来到信阳普华农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访了公司董事长袁波。谈起茶,帅气而直爽的袁波直奔主题,他告诉记者,“茶”字拆开即“人在草木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几度冷暖,几许纷繁,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泡一杯好茶来喝,是人生中一件简单且容易享受的乐事,一茶一境,一叶一韵,幽雅闲逸,静心,悦己。说起茶,他如痴如醉。

作为信阳普华农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袁波,既是罗山县朱堂乡普华林产品协会会长,也是罗山县朱堂乡普华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村里的其他同龄人一样,他打小就有个梦想:早日走出自己打柴、放牛的山沟沟,告别祖祖辈辈沿袭而来的穷苦生活。1993年12月,他应征入伍,4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磨砺了他的筋骨,更是锤炼了他的意志,成为他日后的“资本”。从部队复员以后,他就像许许多多打工者一样开始了自己的“淘金”之路。他曾卖过苦力,摆过地摊,还曾因为找不到工作在北京的立交桥下睡了一个月。胸有追求不怕苦,抱定了改变生活的目标,就不怕生活的磨炼。

1998年,也就是在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遇让他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在长春打工的他发现,信阳有许多商人将信阳野山菌卖到全国许多都市大酒店作特色餐饮——野生菌汤。他想,为什么不能把家乡的信阳毛尖像信阳野山菌一样,采取集中的方式销售呢?于是,2000年,他就在北京马连道茶城开了一家信阳毛尖批发部。2001年,信阳毛尖茶入住长春市东北景泰茶城。就是这样,靠着诚信,靠着勤劳,他把信阳毛尖做到了北京及东北市场,并逐渐被北方人认可。

谈起为什么要回乡投资兴业?袁波告诉记者:“我在外边忙着经商挣钱的时候,家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党的惠民政策好,老百姓也富裕起来了,小楼拔地而起,村村都通了公路,就连过去的荒山野岭也有外地老板来投资建厂,开发石材。2005年,当我再次回到老家,用投资者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时,我才发现家乡很美:山明水秀,风景如画,土地肥沃,种啥长啥。用老人家的话讲,插根扁担在地上,都能长出叶子。难道这么好的地方就不能干出点事业吗?于是,从2006年至2008年,我先后注册成立了信阳普华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及信阳普华农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几年的打拼,如今,我的公司不仅有了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而且公司先后被评为‘信阳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目前,公司生产的‘鑫沐元’牌信阳毛尖,不仅获得国家安全生产许可QS认证,而且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武汉、郑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

谈起这几年的发展经历,袁波说:“企业发展的关键,靠的是资源优势。茶叶要走出大山进入市场,首先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搞规模化种植。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从小家里很穷,没少得到乡里乡亲的帮助,做人不能忘本。2006年3月我公司以竞标的方式取得了朱堂乡马鞍石林场35年期土地承包及经营权。该林场面积为2460亩,原属集体所有,因长期乱砍滥伐,已是灌木丛生。公司聘请相关专家对林场的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决定以茶叶、杉树为主,划区开发,梯带种植,建立人工生态园。公司现有茶园1200亩,杉树8万棵。为了顺应三农产业发展的需求,公司于2009年1月份注册成立了罗山县朱堂乡普华林产品协会,现有会员76人,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实行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去年8月,公司又与十多位农户签订了合同,获得了1000多亩荒山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计划用来种植油茶。要发展高效农业,就要推动绿色养殖。 2009年2月,公司又注册成立了罗山县朱堂乡普华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28人,同样是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合作社有专业技术人员1人,专门从事技术指导和疾病防治。所有饲料统一购买,这样,既保证了质量又节约了成本。在营销上,合作社与上海、张家港等几个地方的经销商签订了供销合同,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免去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合作社还鼓励中大型养殖户承包水库和池塘,将鸡粪、猪粪发酵后喂鱼,既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又减少了农业污染。合作社在实现绿色养殖的基础上,又强化了行业自律规范,推动了行业的组织建设和跨越式发展。”

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一杯清茶,三味一生,人生犹如茶一样,或浓烈或清淡,都要去细细地品味。深入细致地品茶,就像品味漫漫人生一样。想起袁波的这席话,再回想袁波的人生轨迹,记者忽然发现,一个人,只要淡薄名利,就会无悔人生。袁波的人生不就是如此吗?

□本报记者 祁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