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一瞥。 本报记者 郝 光 摄

本报记者 胡瑜珊

“老板,这种300块一斤的次芽给我包二十五斤,再把700块一斤的米芽包一斤。”

“好咧,您稍等。”

谷雨刚过,浉河区浉河港镇马家畈村茶香四溢,茶农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冯学民是他们中的一员,4月26日,记者到来时,他们一家人正忙得不亦乐乎。

“哎呀,300块一斤的没有了呀,我还想买点自己喝呢!”赶来购买雨前茶的贾女士遗憾地对冯学民的妻子说。

“这种茶今年卖得特别好,落地儿不沾灰。今天还炒,明天就有了。您要是不愿意再跑一趟,我儿子开的有网店,您可以在那儿买,我让他直接给您寄去,保证和在这儿买的没两样儿!”冯大婶一边飞快地数着手中厚厚的一摞钱,一边熟络地替儿子的网店拉着客人。

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淘宝网上关联“信阳毛尖”的店铺已经超过了600家。如今在信阳,不仅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茶农们利用互联网做起了买卖,一些曾经在外地创业的大学生也毅然返乡,联合茶农,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念起了“现代茶叶经”。

张家望,大学毕业后在外做了四年工程,如今是信阳裕鑫缘茶业有限公司合伙人之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对自己现在的事业充满信心:“信阳毛尖是传统名茶,声名远播,网络销售市场前景非常好。过去,茶农发愁的是茶叶卖不掉。现在,互联网大开方便之门,可以很好地满足双方的需求。今年新茶还没开始采摘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接到很多订单。截至4月20日,公司仅通过网络渠道就已销售信阳毛尖1300多斤,销售额近60万元。”

现代营销方式的构建,实现了产销的良性对接,今年我市春茶生产呈现产销两旺态势。文新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文新茶叶的电商销售实现高速增长,仅今年一季度,就实现网上销售480万元的业绩。

新商业模式的构建只是我市传统茶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自我跨越的一个缩影,完成破茧成蝶的蜕变,还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正值春茶上市,走进五云、文新等我市知名茶企,你可以亲身感受到近年来我市茶产业科技创新的魅力。在这些茶企,你不仅能品到清香的新茶,品尝到种类丰富的茶食品,还能走进茶旅游示范园,体会采茶的乐趣。“目前,我们公司经营涉及茶叶、茶油、茶食品、茶旅游等多个行业,独创了“一店一馆”经营方式,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设了518家专卖店和茶馆,并建成文新茶文化旅游示范园区和信阳市文新茶文化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茶产业全产业链。”文新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经营的茶食品、茶旅游等项目,今年一季度初见成效,销售额分别占到总销售额的1%和2%。”

资源共享和永续利用是茶产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加快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生态化、品牌化,才能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强大能力,才能形成主导技术、主推产品、主打品牌和主攻市场。

新常态下新作为。打品牌、扶龙头、优质量、强基地,从重数量到提质量,从粗散加工到精深加工,从内向发展到外向发展,今天,我市的传统茶产业正悄然转型,现代茶产业体系已初显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