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迟到60年的祭拜
本报记者 时秀敏
“亲爱的叔叔:您的侄儿、侄女今天为您扫墓来啦!为了这一天,我们吴家几代人等得太久、太久了!” 4月22日上午,辽宁鞍山市海城市烈士陵园,已过古稀之年的信阳高中退休教师吴曾霞双膝跪在吴高龄烈士的墓前,含泪深情地读着她写给叔叔的第一封信。
至此,我市已有5名抗美援朝烈士的亲人分赴锦州、丹东、鞍山,为烈士扫墓。这场跨越时空的“团聚”,这次远隔1800公里的祭拜,远方的亲人找了60年,长眠的烈士等了60年……
隔山隔水血脉相牵
隔山隔水,割不断血脉亲情。本报为抗美援朝烈士寻亲公益活动,共为7名烈士找到了亲人。而对烈士的亲人而言,这无疑是从天而降的喜讯,是他们几代人找了、等了、盼了60年的佳音。
清明时节,采茶正忙。但茶乡的烈士亲人等不及了,他们要跨越远水重山,给烈士“安魂”。
出发前夜,烈士丁光德的小侄子丁明友专程到哥哥家,替他们一家给幺爹带话。他们对着丁明友的手机,倾诉着对烈士的思念和牵挂。他们告诉烈士,家乡的茶山越来越大了,家乡的人民脱贫致富了……丁明友还特意来到家门口的茶山,装上温热的家乡泥土和山间清冽的泉水,一路带到了丹东。
63年前,由爷爷做主,只有1岁多的张明江在烈士张建民的葬礼上,被过继立嗣,为他捧灵送终,成了老爹的“儿子”。零零星星的只言片语拼凑起他对未曾谋面的“父亲”的全部记忆——那个高大勇敢、有学问、有追求的父亲,让他想了60多年。为了去看“父亲”,他特意到街上理了发,刮了脸。他要让“父亲”认清他,让“父亲”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他这个儿子!
在吴曾霞眼里,“找到”五叔是吴家今年最大的喜事。长辈们带着遗憾走了,和五叔同赴抗美援朝战场、找了五叔几十年的大哥也带着不甘走了。而她,在有生之年能得到五叔的消息,是多么幸运!虽然身患心脏病,但她也一定要亲眼看看五叔。年近八旬的老伴也要同往。就这样,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三位老人踏上了来回7000余里的扫墓之旅。
风雨兼程与您相见
68岁的温世举是烈士温世荣的弟弟。一得知大哥安葬地的消息,他就一心想尽早去看哥哥。3月30日,老两口和二哥的儿子一起出发了。几经转车,到达北京时,已是夜晚11点钟,他们又立即坐上了北京开往锦州的列车。“心情太着急了,想早点看到哥哥,再回去给父母上坟,告诉他们哥哥的消息!”
几天前,烈士亲人到丹东扫墓的消息就由丹东日报河南籍记者刁庆峰发布到了“河南人在丹东”微信群。丹东边防支队振兴大队成立了由3名官兵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并派出两辆服务用车。一名在丹东工作的信阳籍干部主动请缨,为他们接风洗尘当向导。正是这些老乡的热心帮助,才让烈士亲人一踏上烈士长眠的土地,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亲情。
4月2日一大早,K27次列车驶入丹东站,为肖国付、张建民、丁光德3位烈士扫墓的8位烈士亲人一走出出站口,早早等候在此的丹东“亲人”就接过行囊,把他们请上车。
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从北京转车到丹东,将近14个小时,他们一路站着,困了就靠趴在座位的一角打个盹儿。但下车后,简单地吃完早饭,他们就急切地赶往烈士陵园。
是啊,就要见到了烈士,亲人怎能不急?4月21日,吴曾霞一行3人坐了将近30个小时的火车。到海城时,已经是下午5时许,但老人还是坚持直接赶往烈士陵园。不巧的是,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了。老人感慨,这等待的一夜,是何其漫长!
魂兮归来千里梦圆
4月2日上午,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张明江长跪在“父亲”张建民烈士的墓碑前,泣不成声。
张明江掏出手绢,小心地擦拭着墓碑,装饰上花束,摆上了家乡的水果,家乡酒也洒在了墓碑四周,又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将整齐叠放的烈士牺牲证明书、光荣证、一等功立功证书打开,放在“父亲”墓前。
园区庄严肃穆,绿树掩映,整洁优雅。张明江的弟弟张明权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与园内的景致。“老爹在丹东很好,陵园管理很好,听说还常有志愿者来祭扫。”看到丹东人民这样爱戴志愿军烈士,他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当天上午,在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丁明友双膝跪地。他顾不得被淋湿的衣服,含泪打开手机,播放着哥哥和两个侄子的录音,把家乡的泥土和泉水洒落在墓前。随后,他双手捧起蘸着泪水写的《回忆幺爹丁光德》,低沉地念起来,其间数次哽咽。
宽甸县双山子抗联革命烈士陵园,距离丹东市100多公里。肖国付烈士就安葬在那里。走高速、过宽甸、穿灌水镇,一路上雨越下越大。但透过车窗看着三叔长眠的大地,肖永耀、肖永春兄弟俩仍然激动不已,“爷爷、父亲的遗愿,在我们这一代终于实现了!”
3月31日,辽宁省解放锦州烈士陵园,烈士温世荣的墓碑前,温世举同样长跪不起。哥哥走时,他只有8岁,与哥哥的再次相见,他等了60年。往年清明,他只能在大哥的衣冠冢前,聊寄哀思。今年,他终于能够面对面地和哥哥说说话了,“哥哥,回家吧,咱一块回家……”
“亲爱的叔叔,站在您的墓碑前,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告慰于您:首先,在您为国捐躯已过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再也不会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欺负了!那种‘小蚕吃大桑叶’的悲剧也绝不会再重演了!”吴曾霞含泪读给叔叔的这封信,名字就叫《回家吧,五叔》!
“回家”,长眠异乡的烈士,终于能跟着他们的亲人,一起“回家”。血脉相牵的亲情在60年以后,依然跨山越水,填平岁月,绵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