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记者采访吴大荣一家。 本报记者 郝 光 摄

原标题:一甲子的守候

本报记者 时秀敏 郝光 吴楠

烈士资料:吴正海,男,1915年生,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新集镇董店村(新利村),1951牺牲于辽宁省,东北野战军连长。在《新县烈士英名录》查到该烈士。现安葬于沈阳市棋盘山开发区管委会革命烈士陵园。

“查吴振(正)海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卹暂行条例》发给卹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这是一张196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泛黄的纸张、褪色的墨迹,虽历经55年沧桑变化,却被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

4月14日,在新县新集镇董店村大湾组一个农家小院里,得知记者送来了烈士安葬地的消息,烈士的侄子、77岁的吴大荣激动得泪流满面。吴大荣的儿子吴德明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精心保存的证书,“这是我父亲的姥爷传给他的,我父亲又传给我的!”泪光中,自豪与激动溢于言表。

找到亲人,偶然中的必然

寻找吴正海烈士的亲人,记者颇费周折。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新集镇董店村(新利村)”,如此详细的地址,记者最初对找寻吴正海烈士的亲人充满信心。可是,经与多方对接,数次寻找,却没人知道烈士亲人的任何信息。

烈士长眠异地60余载,距离“回家”只有一步之遥,记者不能放弃!抱着这样的信念,即便在清明节期间,采访团和新县民政局也没放弃寻找。

“你们这儿有没有关于我小爷吴正海的资料?”清明节过后的一天,一位叫吴德明的中年男子到新县民政局打听事儿,引起了工作人员的重视。

“是新集镇董店村的吴正海吗?”

“是啊!”

简单的对话,让优抚股股长张新梅激动万分。这“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柳暗花明”,在第一时间被告知采访团。

这么“轻松”找到吴正海烈士的亲人,绝非偶然。它与烈士亲人几十年始终惦记着烈士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不是吴德明与家人的坚韧守候,不是工作人员负责任的询问,也许会是不一样的结果。

“60多年来,我们全家从未忘记过小爷,以前是父亲找,后来父亲老了,我就接着找。如果我也找不到,还会让我的孩子继续找!”吴德明激动地说。

血脉亲情,代代相传。为了这一刻,他们等了64年!

烈士托孤,吴家独苗苦难中成长

77岁的吴大荣老人是吴正海烈士唯一的侄子,是当年吴家仅有的“独苗”,也是吴正海始终放不下的牵挂。

吴正海参军走时,吴大荣只有几岁大,他对小叔的记忆全部来源于亲人的讲述。几个月大时,母亲离世,没过几年,父亲也去世了,唯一的小叔又参军远离家乡,是姥爷、姥姥养育了孤苦无依的他。“我是村里有名的孤儿,是吃姥姥的奶长大的。”

小时候的吴大荣常听姥爷刘子荣和舅舅讲起小叔的事迹。小叔和父亲吴正雷上过私塾,有学识,是村里人人羡慕的文化人。当年,小叔参军,就是父亲吴正雷趁着夜色偷偷送走的。“父亲带着小叔心惊胆战地走了一夜的路,第二天早上赶到了光山县文殊乡,将小叔送到部队。”吴大荣说,光山县文殊乡是他们的祖籍,饥荒年代,他们从光山逃到了新县,定居生活。

“小叔走后没几年,我父亲就去世了,老吴家这一门就剩下小叔和我了!”吴大荣说,小叔视他如子,在部队期间,曾多次写信回来打听他的情况。

吴大荣手中至今还保留着一封信。据吴德明介绍,这封信是小爷1949年写的,后来信件遗失。上世纪90年代,舅舅刘福康凭印象口述,他记录了下来:“尊敬的刘子荣叔、邱婶(吴大荣的姥爷、姥姥),你们好!自从我参军后很少给你们写信,因我从前给吴团长当通信兵,后因战争打得十分残酷,没有时间写信,信也不易到家。感谢二老把我的映伢抚养成人,现在解放了,本来我想回家孝敬二老,照看我的映伢,又接到上级指示,看来一时回不来了。尊敬的二老保养好身体,看好我儿。此致敬礼,吴正海,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日。”

这封简短的信件,字里行间透露出烈士对侄儿浓浓的关爱。它连同那份光荣纪念证,被吴大荣当成了传家宝,代代相传。

小叔高大威武的形象很早便在吴大荣的心间生根,他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与小叔重逢。

1951年,这份迫切的愿景却被两个从远方寄来的包裹无情地打破了。

寻找烈士,一甲子不变的守候

1951年,从远方邮寄来的两个包裹坚硬又沉重,它们无情地向吴大荣宣告,小叔已经不在了。看着包裹里小叔生前留下的被面儿、穿过的衣服鞋子,吴大荣和姥爷、姥姥一家哭成一团。

吴正海的遗物被吴大荣及他的姥爷妥善保管了,直到8年后,吴大荣结婚,姥姥才用小叔留下的被面儿给吴大荣做了床被子。

“每次一看到被子,我就想起小叔,想到小叔不知道埋在哪儿,心里不是味儿。”吴大荣说。后来,吴大荣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如同当年的姥爷、姥姥一样,日复一日地给孩子们讲小叔的故事,希望子孙后代永远记住烈士。

今年45岁的吴德明是吴大荣的大儿子,虽素未谋面,他却时刻牵挂着小爷。“我听家里的长辈说,我跟小爷长得特别像!”这份血脉相连的相似长相,让吴德明对小爷的事儿倾注了更多的感情,“不知道小爷埋在哪儿,是我们父子心中最大的遗憾。”

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烈士纪念堂,陈列着吴正海烈士1949年任东北野战军连长时穿过的黑布制服。吴大荣父子因此成为那里的常客。在吴大荣眼里,那带着时光烙印的制服,架起了他与小叔之间割不断的联系。

上世纪90年代初,吴德明兄弟俩给小爷在爷爷的坟旁建了个衣冠冢,并立了块碑。“听说小爷跟爷爷兄弟俩特别亲,就让他们的坟墓也紧紧相连吧!”衣冠冢在距离吴德明家只有200米左右的青山上,每逢闲暇时刻,吴大荣总会到父亲及小叔坟前,跟他们话家常。而每年清明,吴德明兄弟也都会来到坟前,祭奠爷爷和小爷。

“辽东省辽阳县南门外枣马园(音)”,这个对他们十分陌生而又模糊的地址,是几十年来,吴家人口口相传、烂熟于心的烈士牺牲地。当得知小叔的确切安葬地时,吴大荣激动不已,“沈阳市棋盘山开发区管委会革命烈士陵园,儿呀,你一定要记清啊!”

离开吴家,吴家父子带我们来到烈士衣冠冢前。父子俩静静地站在墓前,久久不曾离去,也许是在向九泉之下的亲人汇报这个喜讯吧!一甲子的守候,今朝终能圆梦,我们不忍打扰,悄悄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