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息县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实施了多项水利工程,极大的改善了环境和农业生态;提高了排涝防旱能力。
今年起,息县水利人更是抬高眼量,以“红旗渠精神杯”和“信阳精神杯”为动力,加压奋进,努力开创水利事业的全新局面。
息县是典型的平原县,有中原粮仓的美誉,常年夏粮产量占比达全市三分之一,水利保障关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息县水利建设总布局是:淮南垄岗区以水库除险、坑塘改造为主,北部旱作区以打井灌溉、排涝工程为主,沿淮重点搞好机电灌站整修配套,中部灌区着重搞好南湾灌区支、斗渠整修配套和坑塘改造。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息县先后治理好了县内的闾河、澺河、泥河、清水河等河港,使淮河主要支流基本达到了三年一遇除涝标准。同时,实施综合奖补,大力实施坡地和废弃坑塘改造,提高平地蓄水和供水能力,强化小农水末梢建设,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几年来,息县兴建、维修、改善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水利服务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
目前,全县有大型灌区1处,即南湾水库淮北灌区,有干渠、分干渠2条,支渠8条,斗渠272条,干、支渠建筑物586座,设计引水流量21.12立方米/秒,实际灌溉面积近20 万亩;全县机电灌站148处,设计灌溉面积31.3万亩;小型水库19座,其中小型一类水库6座,小型二类水库13座,有效灌溉面积1.99万亩;机井7168眼;坑塘14000余口;堤防128.48公里,涵闸59座;中型水闸3座;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45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30万人。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09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68万亩,除涝治理面积28.39万亩,全县大部分土地基本实现旱涝保收。
2015年,息县各项事业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开始新的腾飞,水利事业以“夺红杯”为号召,誓教山河换新装的号角已全面吹响。
1、做大文章 建大项目
淮河是息县的母亲河,淮河干流穿息县城而过,然而一直以来对淮河水的利用却仅停留在提灌阶段。
“用好了淮河水比什么都好,就可以解决整个流域的用水问题。”息县县长金平说,“关键是敢做大文章,下决心建成一座拦河坝,我们就可以蓄水分流,淮河水就真正为我所用。”
引淮灌溉工程作为息县“十三五”重点工程开始谋划启动,相关的规划在论证之后开始形成蓝本。
这是一个息县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手笔,工程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城乡供水、生态平衡、交通航运、旅游发电等。建设内容包括水闸、分流岛、水电站、船闸、堤防及连接工程、引水管线、排涝工程、鱼道及电灌站共9个部分,它同时也将成为内涵丰富的旅游地,工程全部实施后,总造价将超过30亿元。
引淮工程实施后,整个水域原有的七座废旧提灌站将被拆除重建,每一座提灌站的重建都可视为息县的大型水利项目。
“规划的标准高,建设的标准就高,每一项建设的投资都很大。”息县水利局局长温玉堂说,“就以去年我们重建完成的董庄电灌站来说,整个工程投入810万。一处提灌站有这么大的投入,这是从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
在引淮大手笔的指引下,息县的水利设施开始向大项目动手。2014年,息县先后竣工了董庄电灌站、张板桥水闸、汪湖水闸、张芡林水闸等六座上千万元的工程,同时完成了四季洼、杨洼、大胡庄、砖板桥等六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每座水库的工程投入都在五百万元以上。
2、水利设施建好更养好
2015年春节期间,河南日报以《水管所里幸福年》为题报道了息县张板桥水闸管理所职工的温暖春节,这个暖暖新年的背后其实是一直以来水利设施日常管理维护的尴尬。
“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的现象一直存在。”息县水利局王辉说,“争取项目也还容易,也都能够顺利建成,建成后管理维护的人员和经费保障往往就很难到位了。”
张板桥水闸管理所此前只有所长张勇一个人,是典型的光杆司令,守土有责的他长年住在水闸边。
如今,张板桥水闸管理所的问题已不复存在,县里明确了他们所里四个事业编制人员,常年驻守在这里对水闸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同时,县里还有预算的拨付了日常的维护费用,保障这座新建成的水闸稳定持续发挥作用。
和张板桥水闸管理所一样,汪湖水闸管理所、张芡林水闸管理所、息县南湾灌区管理所都得到了人员和经费的保障。其中南湾灌区管理所的职工们第一次可以昂起头做工作了,因为经费保障的缺乏,他们常年是上游南湾水库的欠账客,每到灌溉时节都要反复的去恳求人家放水。
赵壁是南湾灌区管理所的所长,他说:“这下不用烦恼了。有了经费,至少欠南湾水库的水钱我可以垫付,说话嘛,当然就会有底气了。”
一年来,息县彻底解决了县内四个大型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问题,人员和经费上都有制度的保证。
3、持续撬动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投入
2012年起,息县连续三年实施了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以奖代补”的鼓励政策,对群众自办的农田水利工程实行“以奖代补",动员社会力量和资金兴办水利。在实施过程中,奖励的标准和内容不断增加,逐渐走向常态化、制度化。
举例来说,新挖整修的万方以上大塘,每增加1万方蓄水,奖励1万元;新打的60米以上深机井,每米奖励50元。鼓励的作用是明显的,实施“以奖代补”一年后的2013年底,经验收、公示、复核,符合“以奖代补”条件的坑塘达226口,机井1192眼,机电灌站8座,灌排渠道18条、56公里,息县县政府为此兑现奖补资金970万元。实施至2014年,县政府决定加大对机电灌站等小型水源工程的“以奖代补”力度,切实解决水源工程不足的问题,县政府出资三成的杠杆,撬动了数亿民间资本的参与,水利建设成为各方共同的事业。
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水利建设的时候,息县水利局坚守着质量和标准的最后红线,禁止草率施工和低标准低效施工。很多水利建设初衷之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开始被显现并得到长足发展,挖好的坑塘四周开始种满了风景树和果树,坑塘水被用作水产养殖,一座座小型水库则成为度假和休闲的鱼村。
在争取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同时,息县多方争取上级项目,并努力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项目效益最大化,我们的观点是设计目标实现的同时,各种公益性得到有效延伸。”息县水利局申玉光说,“怎么延伸?我们用配套资金和项目来延伸。比如修好了一座水闸,我们就可以配套着将道路硬化,就可以配套着植树造林。”
息县项店镇魏店村姜汉松在政策的支持下,一次投资上百万元挖了近两百亩大塘,为了进一步鼓励他延伸经营,县乡两级政府对他进行了重点奖补。
奖补明显超出了姜汉松当初的想法,他很快将这笔钱投入到新的经营。围绕两百亩水塘,他拓展出了养猪、养鸡、花木果蔬种植等生态循环经营,甚至还向外出售土杂肥。
申玉光说:“看起来是姜汉松一个人做成了事业,其实他的经营活动也带动了周围人致富,他经营的两百多亩地成了一种生态示范,至少改善了他自己和他周围的生态环境。”
4、提升水利项目社会经济效益
息县曹黄林乡农民乐金柱这两年折腾起乡里的杨庄水库,名利双收。他除了整修水库,还连带着经营了水库旁边两百多亩丘陵荒地,这里简直就是他的个性庄园。
乐金柱在起伏的丘陵里栽满了果树和花木,顺着低洼的地势开挖水塘,放进观赏鱼,还直接在水边建起了高脚屋。每到节假日,前来观光、钓鱼的人络绎不绝。他说:“如果只是这个水库,那没什么别的好处。我这样一折腾就不一样了,有人来这里观光,坐在屋里喝茶,推开窗户就可以钓鱼,眼里看到的都是花花草草。”
乐金柱他们的这些折腾,逐渐被息县水利局总结为整治水利设施时的一种思路,那就是整治一处水利设施就要做出一处生态景观,做到服务农业生产和调节生态双丰收。
如今在息县像杨庄水库一样被折腾成景观园林的小一类水库就有李洼、吴洼、刘柘园、程坡寨等十余个,形成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多赢局面。
息县用几年来的水利建设证明着一点:水是利不是害。如何让水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利,是新时期水利建设的核心。
温玉堂说:“水利建设不单单是防旱排涝,而是科学合理的利用水,促进自然界水的生态循环。”
在水利建设中,水利人关注到一些“喝脏水”的人群,他们自主的采用浅层被污染的地表水,一方面影响饮水安全,一方面影响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就此,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成为息县水利建设的一出重头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息县投资2.5亿元,新建水源点66处,延伸管网36处,解决5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同时实施引淮自来水厂项目,投资3.2亿元建成年供水3650万吨规模自来水厂。至此,息县不再有人“喝脏水”。
站在2015年新的起点上,带着夺取“红旗渠精神杯”的勇气,息县水利事业有着新的展望。
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发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兴办水利,每年新挖整修万方大塘300口,打井300眼,疏浚开挖渠道120条,增加提水、蓄水能力500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 2.5 万亩。
南湾灌区干支渠道灌溉条件全面改善。结合南湾灌区技改项目、现代农业项目、粮食增产千亿斤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对干支渠道进行全面整修,彻底贯通灌溉区域。
机电灌站更新改造工程全部完成。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小型泵站改造项目,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部整修改造好沿淮机电灌站。
节水灌溉成为通行方式。结合小农水重点县项目,通过对支、斗渠道衬砌硬化,配套齐全桥、涵、闸建筑物,缓解用水高峰期上下游矛盾,在旱作区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等技术,扩大节水灌溉面积。
持续推动中小河流治理。防洪排涝和灌溉饮水并重,改善生态和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并重,让县内中小河流成为人们衣食的基础,成为人们安居生活的基础。
全力投入淮河引水灌溉工程。稳步按时间节点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争取各类项目早立项、早开工、早见效。
哺育着百万息县儿女的淮河,静静的舒展着她的身姿,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息县水利事业将完成新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