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阳光司法弹奏茶乡和谐曲

开栏的话: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用良知和辛勤传承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用生命的热情与忠诚书写着当代法官的别样风采。为全面展现他们的风采,信阳中院联合《信阳日报·法制周刊》开展“走近法官、走近法庭、走近当事人(简称‘三走进’)”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重点宣传展现全市法院工作面貌,树立法院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良好形象。“三走进”零距离地展现人民法官的工作常态,进而营造广泛宣传法制意识的良好法治氛围。

从本期开始,本刊记者将带您走进法庭,用法官身边的故事展示他们不为人知的艰辛,并通过和当事人面对面交流,展现司法案件中的公平和正义。

本报记者 段黎明 见习记者 周雅娟

董家河法庭位于浉河区董家河镇,法庭建筑面积751.2平方米,环境整洁优美,辖董家河镇、浉河港镇、南湾湖风景管理区,辖区内董家河镇、浉河港镇是中国著名绿茶基地——信阳毛尖的主产区,辖区面积63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余人。法庭现有法官3名,书记员一名,人民陪审员一名,共5人。近年来,董家河法庭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立足服务茶乡、茶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11年,该庭被信阳中院表彰为“全市优秀人民法庭”;2014年,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迎来了今天跨越前行的崭新面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荣誉的背后是历届董家河法庭干警实实在在的工作,他们用不同的步伐走出同一个强音——到人民群众中去,接地气、抓活鱼,办实事、解难题,将司法的神经末梢延伸到社会的最前沿。

用微信打通 “最后一公里”

一湖碧水、十美新村、百里茶廊、千峰竞秀、万顷林海……沿着蜿蜒的山路,路旁各色娇艳的野花从车窗外闪过,春天田野里的气息扑面而来。4月1日清晨,记者走进这座整洁的法庭,高高庄严的法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正遇上该庭庭长汪明安带着两名法官外出,他们今天的任务是继续向茶企和茶农推广使用微信平台。

山路十八弯,第一站我们到了辖区内广义茶叶有限公司。刚走进大院,该公司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迎了上来,汪明安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宣传资料和带有微信二维码的“维护茶农合法权益”的联系卡,向他们详细地介绍起来,“只要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实时掌握案件审理流程、诉讼费用查询、法院动态等相关信息,还可以咨询法律问题。”年轻的李经理高兴地说:“这下就更方便了,我和汪庭长他们联系就更容易了,不用跑来跑去的。”茶山上,辛勤的人们正在采摘明前茶,在茶农老李休息间隙,汪明安走上前去和他聊聊今年新茶开采情况,并取出联系卡,手把手教他使用微信平台,老李开心地说:“长学问了,我又学会了一手,以后找你们问事更简单了,回家我保证教会我老婆。”

一年来,董家河法庭利用微信先后在茶乡创立了“茶企微信群”“茶农微信群”“政务微信群”为法官和茶企、茶农、村支部打造了一种新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真正做到为茶企、茶农、村支部提供法律咨询,“零距离”解决法律纠纷。截至目前,浉河区法院官方微信关注人数达到4000余人,共发布信息600余期;其中董家河法庭微信群人数达到100人,累计为茶农、茶企释法答疑近1000条。

用真情打造“贴心法庭”

从茶山回来,临近中午,在法庭院子里,几位村民正坐着等待。看到汪明安一行,都激动地围了上来。

“汪庭长,谢谢你们,我们真正想通了,从小穿开裆裤一起玩的朋友还有什么不好说的。”一位40多岁的汉子急不可耐地说,旁边另一位也不好意思地搓着手说:“俺那时确实也不对,咋能眼光那么短呢?”

看着我们疑惑,旁边的法官娓娓道来,这事还得从3个月前说起,原告陈某在村里有一块20亩的自留地。但陈某已搬迁至平桥区,较少回家,同村的朱某等4人将陈某的荒山开垦为茶园,种植数年。陈某发现后找朱某等4人协调返还山林,但协商不成。陈某将朱某等4人诉至董家河法庭,朱某等人表示愿意返还山林,但要求陈某赔偿青苗费20000元,陈某只愿意还14000元。双方僵持不下,被告扬言说:“不让原告好过。”

汪庭长一听,这事要是调解不好,会引发邻里纠纷,甚至演变为刑事案件。在调解过程中,朱某说:“我们也不是为了钱,就是争口气,陈某的山林荒废了那么久,我们这几年辛辛苦苦地开垦,也付出了很多的精力,现在这山开垦为茶园后,增值很大,不能什么都不给啊”。汪庭长了解到原告家庭情况也不好,让双方各让一步,达成17000元的协议,双方握手言和。至此,才出现上面的一幕。看来,“贴心法庭”名不虚传。

用调解弹奏“和谐之声”

“我是老李,前段交通肇事案的原告,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给我解决了。”下午2时,微信滴滴,汪明安看后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记者见证了这一幸福时刻。

发微信的男子是董家河镇附近的茶农,姓李。前段时间骑摩托车在董家河镇和同骑摩托车的向某发生相撞,李某受伤。事故发生后,李某想到向某和自己是亲戚,就想协调解决,没有报警。在医院检查后就回家了,没想到过了几天肋骨疼痛难忍,拍照检查发现是肋骨骨折,住院11天后出院,并与向某协商赔偿事宜,被告不理不睬,原告无奈之下只好到法庭起诉。

汪明安凭着多年的办案经验,知道对于这类亲戚之间的纠纷案件,不能轻易下判决书,便马上组织双方调解。开庭过程中,被告向某不承认原告住院,对赔偿数额有异议,只愿承担1000元的医疗费,原告坚持要9000元。双方赔偿标准数额相差太大,一时无法调解成功。汪明安先后20多次到原、被告家庭、茶场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达成7500元的赔偿协议。

“农民兄弟打官司,简单的一纸判决书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基层法庭的法官只有多了解农村习惯,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多听群众想说的话,多做‘理顺气顺心顺’的群众工作,才能获得群众的信服,从而化解矛盾纠纷。”汪明安对此颇有体会。

据悉,近三年,董家河法庭利用新型媒体审理茶企、茶农纠纷案件近1000起,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为茶乡经济发展提供了扎实有力的司法保障,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大图为董家河法庭庭长汪明安向茶农了解春茶开采情况。小图为汪明安教茶农使用“茶农微信群”平台。本报记者 段黎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