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东北35 公里处有个东岳镇,镇西北方有一块高坡叫张大塘。据说,因该地与唐朝初年著名军事家李靖有关,民间又将之称为唐坡,流传至今。
李靖(571年—649年),陕西三原人,唐朝著名的开国大将。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唐朝建立了不朽功勋。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渊派李靖协助赵郡王李孝恭,进攻盘踞江陵(今湖北荆州)一带的南梁萧铣政权。李靖积极辅佐李孝恭用兵,用很短的时间就占领了江陵,后来以礼义为先收降了南方许多州县,平定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李靖因战功卓著被唐高祖封为上柱国,赐予永康县公的爵位。但是,也正因军事才能卓越,李靖又遭人嫉妒,有人趁机向唐高祖进谗言,诬告其拥兵自重,有谋反意图。于是,就有了李靖因“罪”被唐高祖李渊发配到息州(今河南息县)东北的东岳,去治理张大塘的传说。
李靖文韬武略,出将入相,人称有王佐之才。他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屡建奇功,但性情沉厚,是个“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他在隋朝末年就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而险些被杀,幸为李世民所救。李靖在地方为官时,能够忍辱负重,关心下属,体恤百姓。传说他来到张大塘时,见这里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就心怀报效李唐王朝的壮志,期待自己在这里能一展宏图,成为这一“黑土国”的圣贤之主 ,以此洗刷自己遭人诬陷的不白之冤。李靖在这 “黑土国”安营扎寨,带领属下及当地百姓,历时数年,不怕艰辛,披荆斩棘,很快就将原来土地贫瘠、蒿草丛生的张大塘变成了肥沃的唐庄。一时间,这里成为南北商品云集、商贾熙来攘往的繁华之地。因李靖是唐朝名将,时人就以国号称之为唐坡,城为唐城。又因为唐城东西12华里、南北4华里,并有12条南北港,时人又叫它“四十五里扁担城”(唐朝长度单位小,当时的45里正合今天的12华里)。当地人至今还自豪地称自己是唐庄人。后来,为感念李靖治理唐坡的功德,人们在这里建立了三座庙宇,分别叫东岳庙、二郎庙、蚕豆庙,统称为东岳庙。自明清修志以来,《息县志》一直都有“东岳庙”的记载,称东岳庙“庙内有香火,三座庙脊脊通,飞檐有翘角”。令人遗憾的是,昔日金碧辉煌的唐城和东岳庙不知何时被战火所毁,只存瓦砾一片。
李靖因为治理唐坡有功,很快又得到唐高祖李渊的信任和重用。李靖又平定了江淮地区辅公祏的叛乱,博得唐高祖的赞叹:“李靖,乃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李靖又开疆拓土,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太宗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唐太宗封李靖为卫国公。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李靖与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尉迟敬德等24位功臣一起被画在长安的凌烟阁上,显赫一时,也引起后世无数人的羡慕。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李靖在同一年先于唐太宗去世,享年79岁。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1300多年过去了,历史的滚滚车轮很快驶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1969年前后,2000多位专家学者如俞平伯、何其芳、钱钟书、杨绛、顾准等,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河南省息县的东岳唐坡,在这里开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当时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进行改造。他们在唐坡立窑烧砖,脱坯盖房,“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地人指着北京来的专家学者在唐坡修建的高烟囱说,这些北京人也像当年的李靖一样为我们东岳群众做了许多好事,仿佛“李靖”又回来了。在干校生活期间,这些中国社科院的文学泰斗和学术大家也对雪藏在东岳民间关于李靖与唐坡的传说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在观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后,将唐坡戏称为“威虎山”,并誓言要攻克这片贫穷之地,让当地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还搜集整理有关李靖励精图治建立唐城、开发唐坡的传奇故事,开启了一段尘封乡野的民间传说。
如今,随着干校文化旅游热的兴起,息县东岳又重新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引起了海内外新闻媒体、文学爱好者和历史文化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们在致力研究干校文化的同时,也在努力挖掘历史上的唐坡文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岳唐坡一定会和“五七”干校一样,成为人们寻访追思的一片热土,李靖们的传奇故事也将永远赢得世人的歌与吟。(徐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