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一批入驻信阳国际家居产业小镇的信阳德克家具有限公司一期工程于今年年初建成投产。图为该公司的现代化生产线一角。本报见习记者 李 海 摄 |
原标题:真抓实做 久久为功
本报记者 赵雪峰 见习记者 李海
这是一份用智慧和心血写就的答卷: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2亿元,增长26.3%,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46.5亿元,增长18%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7.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92.2%。
这一年,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基础、利长远,兴产业、带全局,重实效、惠民生”发展思路引领下,全市上下聚焦载体、持续发力,推动产业集聚区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战略基础地位和综合带动能力持续提升。
立足长远打基础
“事实证明,投资信阳选对了!”昨日,信阳天扬光电总裁助理许力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信阳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公司与多地客户的距离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通过接触,我们认为信阳高新区对于企业的优惠政策更具持续性,服务也更到位。”许力的心声也得到了众多省外客商的认同,“来信阳办企业,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
产业集聚发展绝非一日之功、一年之力,需要稳扎稳打,越是干大事,越是需要注重基础性环节,越是需要把基础工作做实、做细、做透。
早在建设产业集聚区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深刻认识到,信阳作为传统农区,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起初阶段没有经验、没有基础,生产要素保障能力也不行,必须先主攻一个主导产业来突破,这不仅是形成产业体系、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持久发展的基础工程和长远之策。近年来,全市突出主导产业,瞄准集群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去抓。2014年,全市主导产业完成投资343.5亿元,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超50%的产业集聚区达7个。
“我们就是要让信阳的蓝天白云、青山秀水成为客商投资创业、修身养性的乐园。生态优势不仅要联系到农业、旅游业,更要紧密地跟现代工业、新兴产业联系在一起,积极探索信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市委书记郭瑞民如是说。去年3月,《信阳市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环境保护负面清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项目准入“门槛”。
每年拿出地方财政总收入的10%以上,大力改善道路管网、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新建道路240公里,建成标准化厂房238万平方米;每两周召开一次的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攻坚督导协调例会,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疑难问题;实行县区与产业集聚区主要领导套合任职压实责任,建立干部实绩档案引导干事创业……筑牢产业集聚发展根基、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信阳正持续加力。
如同一枚金币的两面,打基础和调结构互为作用、互为因果,结构调整准,打基础方能有的放矢。新常态下,信阳按照“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的发展定位,积极把握国家产业战略转移的机遇,以高端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先导产业,产业结构日趋协调。
信阳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是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首个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也是中国通讯工业协会确定的“中国手机产业基地”。在参观天扬光电、陆琪电子等一批高端电子产业项目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发出感慨:“这几年产业转移逐步加快,作为产业转移的主体力量,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众多行业萎靡不振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一个亮点。信阳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今后的主导产业是非常正确的,信阳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前景广阔。”
真抓实做兴产业
产业是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起点和基点。市委、市政府根据信阳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提出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价值链升级、禀赋升级、载体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力。2014年,我市一如既往的坚持将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兴产业、带全局上,把开放招商、项目建设作为铸链条、建集群、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强力推进。
2014年5月,我市成功举办“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活动,签约项目231个,签约金额1899亿元。6月6日,信阳海关正式开关运行,为“信阳制造”顺利走出国门开辟了更为快捷的通道。全年共有36个攻坚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其中,国际家居小镇、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义乌国际商贸城被省委书记郭庚茂称为信阳发展的“三件大事”。
两年前还是一片荒丘的信阳国际家居小镇,现已引入17家生产企业和2家商贸物流公司,标准化厂房达120万平方米,商贸面积40万平方米。此时此刻,正有6家企业在如火如荼的动工建设厂房。
“去年冬天,我们的大型打桩机需要进场,但进场的道路正在施工。羊山新区产业办的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不到20分钟就赶到现场,找来钢板一段一段地把道路铺好,他们就像我们的全职保姆!”日前,家居小镇内欧凯龙家居体验中心项目负责人李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道。
2014年,家居小镇的建设速度令人惊叹:德克家具项目从4月份开工建设,到12月份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成投产,仅用了240天;颂德家具项目从6月份开工建设,到今年3月份9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成投产,也仅用了9个月。
在电子信息产业园,集团化引进的发展思路正在持续释放能量。去年,我市仅与深圳手机行业协会就签约引进项目56个。通过陆琪电子引进图丽光学,通过河信丰科技引进宏嘉电子……以商招商成果显著。辖区两大园中园建设正快速推进:手机产业园首批入园的10家企业全部开工,11栋多层厂房拔地而起;伯皇IT产业园建成厂房2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亿元。
在信阳义乌国际商贸城,一万多家商户签订了入驻协议,一座鄂豫皖边界区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现代化商贸城正蓄势待发。
产业集聚发展的巨大引擎,也带动了全市服务业企业集中布局、集群发展、集合构建的前进步伐。
“2014年,携程旅行网区域呼叫中心落户我区,已入驻关联企业40多家;国际汽车博览城引来央企中房集团投资控股;国际茶城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茶叶市场;北湖文化科技园区体育公园项目正在抓紧征地搬迁,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羊山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延虎说,羊山新区不仅要有家居小镇这块金字招牌,在建设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上也要有所作为,为营造优良的可持续招商氛围提供长久保障。
近年来,全市先后规划7个商务中心区和3个特色商业区,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搭建平台。2014年,全市“两区”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入驻企业39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2亿元,新增就业人口2万人。
时至今日,“两区”建设对于提升信阳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作用已经凸显,并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推动了产业提质升级,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14年,全市工业投资718.8亿元,增长33.5%,增速居全省首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1.7%;实现工业增加值597.8亿元,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4.7%。
2014年,兴产业、带全局的发展思路为我市推进“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持续加码——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家,现代农业在快速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2.7%,城镇化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的相继落户,使全市金融机构总数达24家,存款余额突破2096亿元,贷款余额达1109亿元,存贷款比近年来首次突破50%;电商网营等新兴业态的出现引领了全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16家物流企业相继开工建设……
久久为功惠民生
“我是今年春节回家在电视上看到的招工信息,干了快两个月,感觉还不错,以后就不去广州打工啦!”前不久,记者在平桥产业集聚区超越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采访时,家住浉河区东双河镇的员工岳德珍告诉我们,她现在拿到的工资跟之前在南方打工时差不多,并且公司还包吃包住,更重要的是她每周末都能回家照顾孩子了。
如今,像岳德珍这样“昔日外出务工、今日返乡就业”的打工者,已有30多万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其中,产业集聚区企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战场。
在信阳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区天扬光电集团,不到4年时间,液晶显示屏生产线就从1条扩展到23条,用工从几十人发展到五六百人。而在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这样的企业有800多家,年用工需求达19万人。
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平桥职业教育集团公共实训基地等培训平台和人力资源网上超市、劳动力市场招聘集市、市人力资源库等蓄才平台,我市统筹解决了产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两道题”。
2014年,全市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7.9万人次,产业集聚区新增就业5.6万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达3万多元。仅2015年春节期间,全市产业集聚区达成就业意向的就有3.4万人。
乘着产业不断集聚的东风,许多瞅准家乡发展商机和优惠政策的信阳人选择了自主创业。浙江省河南商会会长华长明回到家乡淮滨县,投资18亿元兴建浙商纺织工业园;潢川农民余飞创办的裕丰粮业有限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糯米粉行业前三强的龙头企业……
安居才能乐业。2014年,我市将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内所有村庄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将产业集聚区人口优先转为城镇居民,让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市民在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
自2009年河南省正式启动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以来,六年的光阴,一个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让革命老区、传统农区信阳的工业实现了靓丽的转型和升级。从一张白纸到美丽画卷,信阳正用智慧与汗水书写浓墨重彩的“绘事工程”,也必将在“四个河南”建设中更出彩。
又是一年春来早,魅力信阳必将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征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