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常听姑妈和父亲讲述爷爷和大伯的故事。记得姑妈每次来我家时,都要和父亲促膝长谈,谈爷爷和大伯当红军的光辉事迹,谈当年逃难的艰难岁月,谈对亲人的无尽思念,每每动情之处,姐弟俩总是抱头痛哭,伤心不已。从父亲和姑妈的叙述中,我渐渐知道了爷爷、大伯以及无数革命先烈,将民族解放、国家复兴的重任扛在肩上,用青春、热血、牺牲、奉献的精神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们胸怀祖国、舍身取义的精神伴随我成长,激励我进步。

罗山县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区,南濒长江,北临淮河,东接江淮平原,西扼京汉铁路(当时称平汉铁路),大别山雄峙其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边区是全国最先暴发武装起义、组建红军和开创农村根据地的地区之一,先后发动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起义队伍先后组建了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四方面军。大别山革命斗争的烽火风起云涌,激励了无数罗山儿女投身革命浪潮中,我的爷爷和大伯就是这无数英雄志士中的一员。

我爷爷出生在罗山县彭新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靠租种地主的田地和打短工艰难度日。像无数贫苦百姓一样,虽然他们勤劳节俭、纯朴善良,但在反动剥削阶级的横征暴敛、强取豪夺下,仍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残酷无情的现实,让劳苦大众认清了地主剥削阶级的真实面目,觉醒的罗山人民掀起了阵阵反抗浪潮。1930年,在红军革命活动的影响下,爷爷带着14岁的长子(即我的大伯)毅然决定参加红军,投身革命。在白色恐怖的战争环境中,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他们毫无畏惧,勇往直前,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浴血奋战。1931年,在红二十五军攻打湖北红安七里坪的战斗中,爷爷和大伯英勇牺牲,永远长眠在七里坪这块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时年,爷爷33岁,大伯年仅15岁。

我爷爷和大伯离家当红军之后,国民党反动武装和地主还乡团对红军家属进行了灭绝人性的血腥镇压,爷爷家里的草房和家具都被他们放火烧了,米缸、水缸也全被砸了,家里仅有的半袋米也被倒进粪坑里。万幸的是,当时我奶奶和两个孩子恰巧都不在家,才侥幸躲过了一劫。一位姓郑的老大娘看到我奶奶时,惊恐地说:“你家的房子被烧了,家具全砸了,白狗子正到处找你们啦,你们还不赶紧跑,再慢一点就没命了!”奶奶绝望地说:“孩子这么小(当时姑妈不到11岁,父亲还不到6岁),我又是小脚,往哪里跑啊!”善良的郑大娘赶忙说:“你把小点的孩子先放我这儿,和我孙子睡一个摇窝,你们娘俩赶紧跑吧!”就这样,在好心人郑大娘的帮助下,奶奶和姑妈赶紧躲了起来。不一会儿,还乡团的白狗子来了,看到摇窝里睡着俩小孩,抓起一个(正巧是我父亲)就要往门口的水塘里扔。郑大娘一看,急忙跪下来向白狗子磕头:“老总啊,行行好吧,你们可不能扔呀,那是我的孙子呀!”郑大娘不停地磕头,头都磕破了,鲜血直流。白狗子看到这种情况,加上搞不清郑家有几个小孩,就悻悻地松了手,才算保住了父亲的性命。当天夜里,奶奶跛着小脚拄着拐杖,姑妈挑着小竹篮,在漆黑的寒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躲进了逃难的人群之中,一路上历尽了艰辛与危险。

当时已是深秋,奶奶带着孩子靠讨饭度日,白天还要躲避国民党反动武装和地主还乡团的追杀,不敢走大路,晚上,在没有白狗子的稻场边、柴垛旁露宿荒野,遇到下雨下雪时,衣服被褥湿透了,奶奶只好抱着儿女相拥御寒。

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人们的日子都很艰难,奶奶讨饭时不敢去大户人家,只有到穷人家去讨,可穷人家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哪有吃的东西给你,结果是讨饭挨饿常常发生。听父亲讲,有一次,他们好几天都没讨到东西吃,饿得实在走不动路了,娘仨就进了一个较大的庄子想讨点吃的,谁料,刚走进庄子,就听到村庄的另一头鸡鸣狗吠,哭声震天,一打听,原来是一群白狗子进庄了。奶奶赶紧拉着姑妈和父亲逃命,碰巧村庄后面有一片大竹园,地势高于前面房屋,竹园和房屋之间有一个鹰嘴状的悬崖,娘仨情急之下,不顾生命危险躲进了鹰嘴崖的下面。当天晚上,白狗子就驻扎在村庄里,巡逻队打着灯笼火把来回巡逻,奶奶抱着姑妈和父亲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有一丝响动惊动了巡逻队。父亲毕竟是不满6岁的孩子,对眼前的危险还意识不到,加上几天没吃东西,忍不住轻轻地呻吟起来。奶奶非常焦急,就把早已干瘪的奶头塞进父亲嘴里,可哪有奶呀,不一会儿,父亲又呻吟起来,奶奶急得趴在地上磕头,求菩萨保佑。也许是奶奶的真诚和娘仨遭受的苦难感动了苍天,奶奶突然发现就在她们不远处,有一个别人扔掉的破猪油壶,奶奶赶紧把破它捡过来,竟发现里面还有一些星星点点的猪油沫子。奶奶就地找了个小篾片,小心翼翼地把猪油沫子刮出来放在父亲嘴里,猪油的香味竟让饥肠辘辘的父亲不哭了,一夜惊魂的娘仨又躲过了一劫。

父亲和姑妈姐弟情深,1989年父亲去世时,姑妈悲痛欲绝,好几次哭得人都昏过去了。以前我对姑妈和父亲的这种感情体会不深,但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我逐渐体会到了姑妈和父亲的患难之情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亲情。当年逃难的时候,姑妈还是一个不满11岁的小姑娘,可她却用稚嫩的双肩挑起了全家的重担。逃难的路上,姑妈既要照顾裹着一双小脚行走不便的奶奶,又要挑着年幼走不动路的弟弟;既要躲避地主还乡团和白狗子的追杀,又要忍受向人乞讨的白眼,担惊受怕,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受尽了人间苦难。

父亲给我们兄弟三人起名宏继、宏军、宏志,开始我们不明其意,直到我们稍大一些,父亲才告诉我们其中的含义。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们一家人正在兴高采烈地吃年夜饭,父亲忽然表情凝重地对我们兄弟说:“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你们可不能忘本啊,这好日子是你爷爷、大伯和许多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呀!我给你们兄弟三个起名叫宏继、宏军、宏志,就是希望你们永远记住爷爷和大伯,继承红军先烈的遗志,好好做人,努力工作,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这些话我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父亲生前有一个未了的心愿,他多次向我谈到爷爷是在湖北七里坪牺牲的,想到爷爷牺牲的地方缅怀亲人。但父亲看我工作忙,就一直没张口,直到父亲去世这个愿望也未能实现。每想到此,我心中都充满了自责。2013年,我在市委党校学习,学院安排学员到七里坪红四方面军军部旧址参观学习,通过旧址陈列的照片和文字介绍,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攻打七里坪时惨烈的战斗场面。旧址虽在,遗迹难觅,今天的人们在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幸福地生活着。回来的路上,我思绪万千,心情久难平静,遂赋诗一首留作纪念:魂牵梦萦七里坪,先辈在此捐躯身。忠骨虽无寻觅处,英烈遗志励后人。

敬爱的爷爷、大伯,你们安息吧!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你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之奋斗的事业已经成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没有你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你们的不朽功绩将永载史册,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亲爱的爸爸,您也安息吧!您生前虽没能亲自去七里坪悼念爷爷、大伯,但您对爷爷和大伯的思念之情我将永远铭记在心。如今,爷爷、大伯已魂归故里,您的后人将按照您的遗愿,继承爷爷、大伯和先烈们的遗志,诚实做人,努力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黄宏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