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韩浩 通讯员 吴晓睿 赵成达)“县里实行电灌站‘三级运营’模式后,灌溉水费由原来的两三百元降到80元每亩,每亩可节约成本一二百元,俺这2000多亩地一年节约水费20万元。” 3月24日,淮滨县种田大户张明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行效益,是维护项目投资效益,保障农业增效和农民共享开发成果的关键。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建好项目、运营有效、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创新农业开发举措,对近5年建成的大排灌站及灌排体系为主的农开项目水源工程实行“三级运营”管理模式,即采取市场公开竞争方式,对建成项目进行公开竞争承包,实现总承包人向乡签订承包协议,并向村和农户签订分售用水协议书,使总承包人、分承包人、用水户三级用水收费分配值均衡在20%、30%、50%区间。

“三级运营”模式使总承包人、分承包人、农民三方受益,有效调动乡、村和项目区农民的积极性,维护了项目工程运转和保养,确保了项目工程可持续发挥效益。目前,该县5个农开项目电灌站年灌溉农田 8万多亩,年节约成本近千万元。

新县:实施精准扶贫促民富

本报讯(聂俭勇)近年来,新县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相结合,争取支持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4年,全县完成25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对2000名深山区贫困群众实施异地搬迁,实现了7900名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精准识别。全县共识别省级贫困村73个,贫困户1.2万户、贫困人口4.28万人,并做到户有卡、村有表、乡镇有数据库。

分类施策。对家庭有劳动力、有发展意识和发展潜力的低收入户,落实帮扶项目,促进自行就业,自我发展;对生活在深山区的群众,通过异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予以保障,一个不漏地“托住”基本生活这条底线;对贫困并技能缺乏、就业普遍收入低的人员,深入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1项至2项实用技能,驻村帮扶。对贫困村派驻驻村工作队,建立以驻村单位人员为主,乡镇、村干部参与的扶贫帮扶体系。在县直单位选派28名副科级干部,到28个贫困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所有县处级干部、103个县直单位、4000多名党员干部,对口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做到帮扶全覆盖,不脱贫不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