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了,文明监督在行动,而孩子们迎来了轻松快乐的一刻。本报记者 华 唯 摄

本报记者 华唯 见习记者 马迎春

“这位同学,请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

“同学,不要乱扔纸屑,那边有垃圾桶。”

……

3月24日,在雨后春日的明丽阳光里,记者走进平桥区实验小学。正值下午放学,学校大门内左右两排整齐队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孩子们身披红绶带,面带微笑,笔直地站立着,向离校的师生敬礼问候,并对同学们的行为进行监督引导。

“这些‘文明礼仪督察员’都是班级里选出来的优秀学生,主要是对学校的安全纪律和文明卫生进行教育督察,促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副校长王辉告诉记者。

放眼平桥区实验小学校园,“美——美出修养和特长,学——学出习惯与大气,玩——玩出健康与情趣,做——做出责任与妙想”的文化标牌色彩鲜明;操场上,同学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做游戏;国旗下,师生们列队整齐,进行下一周升旗仪式的彩排……动与静的结合装点着校园,让这所创建于1948年的品牌名校充满生机。

坚守“全面发展打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办学宗旨、“教育、奉献、善教、善研”的师风和“乐学、善思、合作、探究”的学风,近年来,平桥区实验小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推动学校逐步形成了“和谐、文明、求是、创新”的鲜明校风。

去平桥区实验小学采访的那天是星期二。张卫华副校长向记者介绍,每周周五下午第二、三节课是平桥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学习时间,学校在现有教室、设施、师资等条件的基础上开设了爵士鼓班、葫芦丝班、二胡班、绘画班、舞蹈班等40种类别、90多个校本课程班。你上二胡班,我学舞蹈,你教女红,我摆棋盘,同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喜欢的课程。这种颇为创新的“走班制”教学,也正体现了学校秉承的“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长”的教学理念。“学生根据自身爱好,打破班级界限和级段界限自由报名,使课程班成为某项爱好者的集合。”张卫华说,“如今,校本课程班已成为我校素质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的学生们特长优势明显。”

创新的基础是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业务能力。这里的老师十分注重通过加强学习来提升自身素养,坚持练习粉笔字、每周写一篇教学日记等都是例证。 学校办公室的赵明星老师介绍,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平桥区实验小学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每周一篇的教学日记写作活动。教师们在日记中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做法,反思课堂,观照教与学,提醒着自己如何在下一个环节中做到更好。“现在,教师们近30本200多万字的随笔文集已纷纷结集,成为学校课改的又一亮点。还有30多篇教师作品在《河南教育》等报刊发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们的自身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3年6月20日加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后,这里的老师通过 “云平台”视频系统,可以同步收看到集团总校举行的教研活动,这让老师们不出校门就能分享到首都名师的智慧、感受到千里之外同行的教学风采。

平桥区实验小学的荣誉室让记者大开眼界。这里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书写着学校的光辉校史:1948年建校于庙宇之中,在多次搬迁的历程中,学校由最初的两位教师、30多名学生,发展成为一所拥有68个教学班、235名教师、5200多名学生的特色名校;这里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荣誉证书展示着学校的骄人成就:学校先后获得20多项国家级荣誉和150多项省、市级荣誉。所有的这一切,是平桥区实验小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向社会捧出的一份闪光答卷。

“实验小学,美丽的校园,学习的乐园,成才的摇篮……”这是荣誉室墙上《实验小学之歌》里的歌词。轻吟这样的诗句,仿佛有优美的旋律在耳边响起。已经走过60多年风雨历程的平桥区实验小学,正张开双臂,拥抱又一个更加绚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