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记者在丁明友家采访。 本报记者 郝光 摄 |
原标题:“幺爹,保联一定去看您!”
本报记者 时秀敏 郝光 吴楠 见习记者 黄宁
【烈士资料】丁光德,男,1922年生,河南省信阳县东双河公社保民大队丁湾(今属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镇保民村)人,1956年参加革命,曾任志愿军十团卫生连班长,1958年牺牲于丹东市(以上资料来源于“河南省英烈网”)。现安葬于丹东市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在浉河区东双河镇保民村,山坳丘陵间,有一个美丽的小村落。因村子里两口清澈的水塘形似半月,被称为月亮塘组。59年前,烈士丁光德就是从这里,披红戴花,被村民们簇拥着,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如今的月亮塘村民组,老户丁姓人家,只有丁明生、丁明友兄弟两家。因此,我们采访团在浉河区委宣传部和东双河镇文化站的帮助下,为烈士丁光德的寻亲之行,格外顺利。丁明生、丁明友兄弟,正是丁光德烈士的侄子。
3月20日上午,在月亮塘组丁明友家洁净的小院里,我们见到了丁光德烈士的亲人、邻居,听他们追忆烈士生前故事和对烈士的缅怀与思念。
“幺爹小时候就立志保家卫国”
“我幺爹的年龄弄错了。”一见面,丁明友就告诉记者,本报刊发的来自河南英烈网上的资料中关于丁光德“1922年生”的信息有误。他说,他的父亲丁光宇出生于1923年,幺爹比父亲小9岁,出生于1932年。幺爹1956年参加革命,1958年牺牲,牺牲时,只有26岁。
“爷爷奶奶去世得早,幺爹从小和我父亲一起长大,兄弟俩感情很好。父亲自己没能上学,却想尽办法让幺爹读了两年私塾。幺爹小时候就立志保家卫国。”丁明友说,从小,父亲经常讲幺爹的故事。幺爹聪明伶俐,不但能识字算数,还是个“泥瓦匠”,会修房砌墙,很得大家喜欢。因为耳闻目睹日本鬼子进村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幺爹幼小的心里就种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
“种田无牛客无本。”据71岁的邻居严新春回忆,丁光德牺牲后,村里村外的大人们聚在一起,经常会说起丁光德的故事。小时候,丁光德家里养了头牛,放牛的任务自然非他莫属。丁光德放牛,经常用柳条或金银花藤编织成隐蔽帽,戴在头上,手拿自制的小木枪,瞄准、射击,或拿着树枝练武。丁光德手巧,还会用金银花藤编小圆筐,山上野红豆或山葡萄成熟时,他放牛归来,小圆筐里就会装满果实,分给小伙伴吃,是月亮塘公认的“孩子王”。
“我的名字就是幺爹起的”
1956年,丁光德参军那年,丁明生9岁。他清楚地记得,幺爹参军那天热闹喜庆的场面。幺爹和村里另外两名青年一起,身披大红花,在村部的主席台上亮相。全村老老少少聚集在村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送幺爹。
那时,幺爹刚刚结婚两年,唯一的、不到一岁的女儿患病夭折。幺爹将妻子何士云托付给哥嫂,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
“我的名字就是幺爹起的。”当年12月,丁明友呱呱坠地。父亲兴奋地写信向幺爹报喜,请他给小侄儿起名字。在幺爹的回信中,不但寄回了省吃俭用的津贴,还给小侄儿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保联”。信中说,希望中苏关系世代友好,希望侄儿长大后保卫祖国,保卫苏联。
“保联”的小名陪伴着丁明友一天天长大。丁明友10岁那年,哥哥丁明生想报名参军,连续两年都因为母亲“你幺爹已经牺牲在战场,你想都别想”的坚决反对而未能如愿。母亲的反对浇灭了哥哥的参军梦想,却没能阻止弟弟内心里的渴望。18岁那年,丁明友瞒着母亲报名参军,因为名额限制名落孙山。第二年,再次报名,却由于过度紧张导致血压升高而与军营失之交臂,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后来,丁明友积极进取,成为保民小学的一名教师,几十年扎根山区,教书育人。
“幺爹是我们的榜样”
得知幺爹安葬地的消息,丁明友激动无比。课余时间,他遍访村里长者,搜集幺爹生前事迹,熬夜写成《怀念幺爹丁光德》,并工工整整地手抄了数份。文章两千余字,朴实至极,却别有一番力量。采访当日,记者见到了这篇文章:
“到朝鲜后,气候寒冷,条件非常差,主要任务是建营房修工事。幺爹和战友们一起抬石头,他专拣大石头抬。时常还一路小跑,争取多抬石头。由于幺爹个高力气大,以至于和幺爹一组抬石头的战友干上一两天就得换人。有时,他干脆独自一人背石头。幺爹来信谈及此事,父亲在信中总是嘱咐他注意身体,别累垮了身子。幺爹却说,我在朝鲜多干一点,就能为保家卫国多做点贡献,就能让朝鲜人民早日取得最后的胜利,再苦再累,也值得。”
“长时间的超负荷劳动,让幺爹积劳成疾,最后病倒在工地上......在幺爹写回的最后一封家信中(其时他已病重),他还说自己在部队很好,不让哥嫂担心。”
“后来,幺爹的遗物(衣服,一封没有寄出的、无力歪斜字迹的家信和一张烈士证明书)寄了回来。幺妈见到遗物,当场晕死过去,醒来后撞墙投塘,哭得死去活来,从此落下了眼疾。父亲则三天三夜不吃不喝.....”
“想着,忆着,泪水不住地流下来。幺爹是我们的榜样!我为幺爹不怕苦,不怕累,拼命工作,为抗美援朝做出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而深深感动,同时为没能保存下幺爹的遗物而遗憾自责,为自己没能力找到幺爹的安葬地而愧疚难过......”
1987年,丁光宇临终前夕,嘱托儿子们不要忘记幺爹,一定要找到他的安葬地,前去祭拜他。然而,由于时空阻隔,加上种种条件限制,这始终是兄弟俩的一块心病。
“感谢你们送来了幺爹安葬地的消息。我们终于可以实现父亲的临终遗愿了!幺爹,保联一定去看您!”
月亮塘的村口,丁明生兄弟俩与我们挥手作别。杏花烟雨中,美丽山坳间,丁光德烈士的形象在生他养他的故乡,愈加高大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