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分时,春为岁首农为先。眼下,从南到北渐次进入春耕备耕关键阶段,做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对全年粮食稳产、农业发展、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正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抬升、国际价格不断走低的“天花板”“地板”的双重挤压,遭遇着耕地、水资源日趋紧张和生产环境日趋恶化两大“紧箍”的约束,从粗放式传统农业向新型现代化农业转变,刻不容缓。
农事须趁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今年春季起就要有行动、有举措。为农业转方式起好步、开好局,首先要抓好春季生产,为全年稳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经济有起色稳大局,必须建立在粮食稳定供应的基础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虽比去年实际产量低1000亿斤,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客观地说,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改变,粮食生产并没有进保险箱。夏粮占全国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一,春播粮食面积占总面积一半以上,只有抓好农业生产,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才有坚实基础,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才有保障。
为农业转方式起好步、开好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花大力气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要强化规划引导,科学分析本地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市场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制定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规划,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要支持创新驱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给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加强政策扶持,围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制定具体支持政策,通过扶持一批名优品牌和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市场需求和农民行为的融合。
为农业转方式起好步、开好局,就要积极稳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本世纪以来,我国在农村劳动力减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粮食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常态下,无论是稳定粮食生产,还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都离不开新型农业主体,离不开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研究出台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的更多支持措施,让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唱主角,真正成为引领农业新常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王宇)
(新华社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