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围着群众转 跟着问题走

本报见习记者 李浩

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有机生命体,那么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组织和个体就是组成这个有机生命体的细胞。而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党员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红色细胞,起到凝聚、引领、服务群众的“红色先锋”作用。如何发挥“红色先锋”的标杆作用,舞动基层党建发展的大旗,实行大党(工)委制可以说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力探索。

随着社会城市化的日益加强,城市人口日渐增多,而社区作为城市人口管理的是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浉河区各级领导干部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3年,浉河区在全区实行大党(工)委制,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实现“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日前,记者深入浉河区采访,实地体验大党(工)委制给浉河区基层党建带来的新变化。

在记者去浉河区湖东办事处三五八社区之前,就有同事提醒说:“你要去找杨德祥,得在社区内转着找,在办公室你是见不到人的。”

果然,在社区办公室,记者吃了“闭门羹”,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杨书记去社区“踩大街”去了。

杨德祥“踩大街”,要“踩”的地方太多了。社区卫生、邻里关系、群众活动中心……“关乎群众生活的每件事,作为党员,我们都得关心。”见到杨德祥时,杨德祥正在帮社区里一位退休的老奶奶锯木头,边干活边和记者聊着天。

每个地方都要管,这一理念正体现了浉河区大党(工)委制在“大”字上做足的功夫。

大党(工)委制就要“大”在工作覆盖面上,依托网格化的组织体系,“横到边,纵到底”。大党(工)委制就要“大”到“包罗万象”的服务内容里,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家电维修、文体娱乐、卫生健康都要管起来。这样居民对社区产生了真感情,生产离不了、生活离不了、感情更离不了。

围着群众转,得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制度是‘良药’啊!”杨德祥感慨道。原来通过大党(工)委建设,要求各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群众,于是三五八社区把这些人吸纳到社区工作中,结合每一个党员、志愿者所长,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有针对性的服务。

党组织对群众“有求必应”,群众对党组织“一呼百应”,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社区居民才能“亲如一家”。

打造直接联系、服务到户的党建品牌,建立支部“孵化器”,不留组织“空白点”,网格化管理解决了“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把基层党组织的“根”扎进社区、扎进网格、扎进楼栋,甚至“登门入户”,保证党组织链条的末端“兵强马壮”,拓展和延伸党组织工作和活动触角,使党组织坚强有力,做到“一呼百应”,根本还在于网格管理员。

李娜是浉河区五星办事处平西社区的一名网格长,出学校,进社区,从初入职场的“菜鸟”到现在社区群众的“小保姆”,“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成长。”李娜告诉记者。

“今天对辖区内重点消防单位进行巡查,对存在的问题发出了整改通知。”“今天对网格区内旭升网吧进行巡查,地面烟头较多,门口车辆随意停放,已经帮助整改。”在李娜的民情日记上记录着作为网格长的她每天的工作。

像李娜这样,作为一个网格长,你得入户登记,让数量庞大的在职党员“浮出水面”;作为一个网格长,你得“上门服务”,让“空巢老人”享受温馨服务,让邻里纠纷“化干戈为玉帛”;作为一个网格长,群众没想到的问题,你得提前想到,群众反映的问题,你要尽力解决。

大党(工)委制的落实,方向在党委,关键在支部,力量在这些普通的网格长,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完善社区各类组织和机构,整合各方力量,变“各自为战”为“共同奋战”,网格长起着纽带和链接的作用。

“凡是我们想到的,社区都想到了;凡是我们想办的,社区都办到了,社区是我们贴心贴肝的依靠。”采访时,三五八社区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避免社区党的领导“停在口号上”,政府服务“浮在表面上”,居民自治“留在文件上”,浉河区大党(工)委建设从制度层面上,让党员干部围着群众转、跟着问题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