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分别以《许光:将门之后的平民人生》、《许光:大别深山映山红》为题报道了许光的先进事迹,随后中央媒体及网络积极跟进,许光事迹一夜之间在全国得到进一步传播,网上好评不断。

信阳是劳务输出大市,流动党员数量较多,长期在外的流动党员多达2.1万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时,为解决流动党员参学难问题,信阳依托在外出务工党员相对集中地建立338个外建党组织,架起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的“桥梁”,确保流而不失、流而有为、流而有序。目前,全市长期外出的21256名流动党员,71.5%纳入了外建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这既是信阳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信阳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之举。《河南日报》、《光明日报》分别以《信阳抓实抓好流动党员教育实践活动》和《河南信阳:党员“流动不流失 离乡不离党”》为题,对 “信阳经验”做了详细报道,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很强的指导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好故事必须有传播价值,既要胸怀大局,又要因势而谋。去年,全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富民强市步伐,针对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点典型,做到一年一策划,一事一策划,形成了信阳新闻宣传策划的新常态。

一年来,持续开展“关注工业、学习工业、研究工业、支持工业”主题宣传,大力策划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宣传,积极做好“美丽信阳·十大名片”推广宣传,广泛开展“寻找发现‘最美信阳人’”主题宣传……抓住信阳特点,找准信阳亮点,信阳对外新闻宣传大讲“信阳好故事”。中央、省主流媒体浓墨重彩地推出一大批重头稿件。仅《河南日报》头版头条就刊发信阳重点报道8篇;河南电视台在“河南新闻联播”播发的信阳稿件逾百篇,讲述了大量的“信阳好故事”,使“信阳好声音”在更广阔的天地传播得更远、更好。

好故事在于发掘内涵

好故事总是让人津津乐道——

“北京往南约1000公里,有个被称作‘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城市——信阳。1000公里的距离听起来够远,但坐上高铁,两地通达仅需4个多小时,又很‘近’。这份‘近’,使信阳对北京的感觉一下子‘亲’了起来。”

2014年 5月28日,《北京日报》超常规用了近半个版面,刊发记者采访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的长篇通讯《信阳伸出协同发展“橄榄枝”》。这篇通讯的结尾意味深长:“如今,凭借多重独特而诱人的优势,信阳自信地向北京伸出‘橄榄枝’。”该专访发表后,立即在北京、信阳两地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不少读者惊奇地说:“首都与老区信阳原来如此之近,抽时间一定去看看!”

既有新闻性,又有历史性,才是内涵丰富的好故事。

信阳郝堂,是古意乡村的瑰宝。2014年12月30日,《中国日报》英文版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以《Back To Future In HaoTang》(《〈在郝堂〉回到未来》)为题向世界讲述了美丽乡村的郝堂故事、魅力信阳的中国故事。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2014年1月24日播发了具有信阳特色的民俗专题节目《信阳——妙手天成》,向全球观众展示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年文化”。2014年6月3日至6日,央视农业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走进信阳》连播《醉美茶乡》、《水墨南湾》、《画里郝堂》、《红色新县》等4集信阳新闻专题。

同样是报道郝堂,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法语记者马多·迪亚姆的眼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她在2014年4月30日的采访手记《发现人间天堂》中这样写道:“下午我们正式开启了采访的第一站:郝堂村。穿过层层山水,我们终于走进了这个充满传统建筑的美丽乡村。走过村庄,宁静的氛围始终环绕,村口抱着孩子的妇女,支一张方桌打起麻将的邻居,对到访的外国人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孩子们,安然垂钓的老人……这一切都带给人一种舒服,自然的感觉。当然身处茶都,茶自然也是村民们的生存之道,每隔几步就能看到茶室,茶博物馆,或者茶商店。的确,茶为郝堂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也让村子越来越有活力,足球赛,诗歌朗诵会等丰富的文体活动也带给了村民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好故事内涵需要深度发掘。去年3月3日,全国“两会”刚刚开幕,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长乔新江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政务直通两会直播特别节目”,用长达60分钟时间讲述“美丽乡村建设的信阳故事”:“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也好,建设美丽乡村也好,都离不开一个‘美’字,都必须把握住这个‘美’字。不管是城市也好、乡村也好,都必须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从美的角度做文章。信阳是交通枢纽城市,有四条铁路、三条高速、三条国道从信阳经过,淮河水运、明港机场也正在建设,特殊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使信阳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沿。”

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发掘好故事的内涵。浉河区有个叫邱胜华的老人,每天早起,就在信阳市区转悠,捡点能用的破烂自己回去翻修一下。13年时间里,他自费2000多元寄出上千封信件,把拾到的身份证、合同、发票等各类证件,按照上面显示的具体地址一一寄给失主。去年1月5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和“共同关注”节目以《邱胜华:了不起的“失物信使”》为题讲述了“最美信阳人”邱胜华的故事。“失物信使”邱胜华的事迹感动了中原、感动了中国,他不仅成为“中国网事感动河南2014”年度网络人物,而且在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谁说平凡中没有新闻?一向以深度报道策划见长的《东方今报·信阳读本》,2014年2月20日用11个版面,推出信阳10个平凡人物的主题报道《我们的价值观》。责任、奉献、关爱、执着、勇敢、感恩……走近他们,你会发现,在荣誉的光环之后,是普通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信阳好人”,成就越来越美的“信阳现象”,演绎越来越动听的“信阳好故事”。

好故事在于放大效应

好故事应当是历久弥新——

在信阳,茶节年年办,报道年年新,成果年年有,效应年年强。

2014年4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2014中国(信阳)国际茶业博览会开幕》的新闻消息;茶文化节期间,《经济日报》以《谷雨时节访茶乡》为题,用三分之一版面刊发了信阳茶产业的发展状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栏目播发第22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开幕的消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实现中国梦 走转改信阳行”专栏播发中外记者看茶节长篇手记、特写、专访、音视频及图片报道30余篇,通过65个语种、200多个国家、2000多个俱乐部向世界传播……

只有讲出好故事,才能传播好声音。据不完全统计,茶文化节期间,各媒体共刊发、播出、转载、链接各种形式的信阳茶文化节相关报道达1200余篇(条),其中近50家网络媒体前来现场采访,刊发了160余篇茶文化节原创新闻,创历史新高,茶文化节的效应在不断放大。

放大好故事的效应,既要着眼大局,又要顺势而为。去年,全市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四个河南”“两项建设”的新目标和“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的总要求,不断放大好故事的效应,提升信阳新形象。

去年4月14日,“美丽信阳·十大名片”新鲜出炉:信阳毛尖,战国编钟,鸡公山,南湾湖,信阳民歌,信阳菜,春申君黄歇,鄂豫皖苏区首府,美丽乡村郝堂,信阳国际家居产业小镇。借助省直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所有市属媒体力量,合力掀起信阳十大名片的宣传热潮。近300万人次参与此项活动,仅网络投票就高达1045万条。如今,“美丽信阳·十大名片”在信阳家喻户晓,在埠外声名远播……

去年9月3日晚,潢川县谈店乡的农民工胡阳海和黄春刚,正在青岛市北区一家足疗店装修,突然听见女店主大喊“抢劫”。两人拔腿就追,连追4个路口将劫匪拦下。劫匪奋力挣脱,并掏出匕首猛刺。毫无防备的胡阳海腹部、胸口连中两刀,黄春刚腋下中刀。胡阳海“一手捂着肠子,一手勒住歹徒脖子”,最终,他们合力将行凶男子制服。胡阳海和黄春刚见义勇为的事迹被各大媒体广泛宣传。仅河南手机报在9月至11月期间,连续15次做系列报道,农民工胡阳海和黄春刚同时入选“见义勇为”类“中国好人榜”。

好故事、好效应的放大,需要地方媒体与中央和省级媒体产生同频共振。

“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也是2014年度信阳的重大报道主题。信阳日报、信阳广播电视台等市属媒体精心策划,不惜版面和时长,多体裁持续报道,全方位立体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声势。

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播出《光彩事业汇集千亿投资助力老区发展》的新闻消息和深度报道《光彩事业信阳行:以义为先带动老区共同致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2369亿元意向投资助力老区发展》。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新浪、腾讯、网易等网站首发、转载“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相关新闻323篇,转发新闻800余篇。使“信阳好故事”、“信阳好声音”广泛传播,让信阳在全国大放光彩。

“信阳好故事”正成为“中国好故事”。前来信阳采访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尔巴尼亚记者阿尔巴娜手在其去年4月28日的报道《感受信阳之绿》中这样感叹:“绿色,这是信阳传递给我的一个信息,它不求大红大紫,而是以一种低调的姿态寻求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个城市没有像一些城市以某个噱头途求‘走红’,而是选择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旗正风劲好扬帆。如今,信阳新闻宣传工作在改革中推进,在重点上突破,在务实上着力,在创新中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讲述好信阳故事,传播好信阳声音,已经汇聚起了不断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让信阳在“四个河南”建设中更加有为、更加出彩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