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李 海

1月26日,省环保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14年各省辖市城市环境质量。通报称:“信阳‘天’最好,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在8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

1月17日,中国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选择在信阳举办全国生态低碳城市发展经验交流会,是因为这里山清水秀空气好,生态低碳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

新年伊始,我市空气质量连获好评、令人鼓舞。但成绩的背后却离不开全市各界2014年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进。

日赏蓝天白云,夜观满天星斗。这种纯净的空气一直是市民引以为豪的最大生态优势。然而从2013年开始,由于受雾霾的影响,人们普遍感觉灰蒙蒙的天气明显变多,空气也不总是那么新鲜了。“2014年上半年,全市PM10(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期上升42%,特别是6月份,优良天数仅为8天,当时的大气质量不容乐观!”市环保局局长梁继海拿出去年省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告诉记者。

大气污染源何在?去年我市组织环保专家对大气污染成因进行研究分析,判断出工业烟粉尘、汽车尾气、燃煤锅炉、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餐饮烧烤、高污染排放的黄标车等对雾霾“贡献”最大。

“向大气污染宣战,坚决打好打赢大气污染防治硬仗,让全市人民拥有更加优美的环境、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去年7月末,市长乔新江在我市大气污染防治暨环保专项行动动员大会上的号召掷地有声。

心动更要看行动。很快,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举措跃然纸上。一次次动员大会和联席会议的召开,一件件联勤联动和重点整治任务的落实,都如缕缕春风,逐步驱散我市生态低碳发展的“阴霾”。

《信阳市蓝天工程行动计划》、《信阳市治理淘汰黄标车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的出台印发,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细化了任务、明确了标准、强化了措施。

开展联合督导行动、定期召开工作专题会、分解重点疑难任务至相关辖区和部门、市级财政投入1.3亿元、设立“蓝天工程”专项资金……多措并举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信阳日报》开辟“爱我青山碧水·护我蓝天白云——向大气污染宣战”专栏,信阳电视台开设“营造蓝天碧水从我做起”专栏,市联席办开通12369环保热线及短信平台。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沟通渠道的畅通使百姓也能献计献策。

付出就有回报。截至2014年12月28日,我市优良天数为291天,达标率80%,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全年优良天数219天的目标任务。拆改燃煤锅炉64台,超额完成了省里下达的53台拆改任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共计24782辆,完成率142%,列入治理任务的安钢集团信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4台烧结机脱硫工程和大唐华豫发电公司4台机组脱硝工程均已通过省环保厅验收……

“成绩属于2014年,2015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除了持续推动原有工作,我们还有新招!”去年12月29日,市政府副市长、市大气联席会议副召集人张明春向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组汇报来年工作计划时信心满满,“每个牵头单位抽调一名正科级以上干部到联席办,研究出台“蓝天工程”行动计划实施考核办法,鼓励推动社会资金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开通“美丽信阳”微信公众平台,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宣传重点……”

今年花胜去年红,更待明年花更好。如果说生态低碳发展是最普惠的民生补给,生态环境是信阳最具竞争力的优势,那么大气污染防治就是补给和优势的关键环节。我们有理由、有义务、有责任为了天空更蓝、大地更绿、空气更清新贡献一份力量,为自己,更为子孙后代,向大气污染说“不”,为“生态优势”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