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即年俗文化。记得小时候听过一句民谣:“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为什么小孩盼过年?因为过年了,小孩可以吃好的,喝好的,玩好的,可以不用读书写作业,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放烟花,放风筝,可以跟着大人走亲戚,即使做错了事,大人也不会打骂。过年了,见面人人说着吉利话,互相祝福拜年。
放鞭炮,贴春联,看春晚,吃年饭,打糍粑,走亲访友喝春酒,互相串门送祝福,是我国流传数千年年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春节的一些标志性文化。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健康养生新理念的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家人、亲友在一起大吃大喝少了,猜拳行令、喝酒几小时的没有了,竞相放鞭炮、放烟花少了。相比于过去那些年热热闹闹、鞭炮声此起彼伏的年味儿,如今确实难寻,只留在记忆中。
就拿贴春联来说,如今很少自己或请人撰联、书联了,代之以买回现成的铅印春联,再也难见当年的春联墨香,难见楹联家冥思苦对、书法家挥毫泼墨的场景。再说春节拜年,过去是串门拜年,如今改成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拜年可以足不出户,不用彼此见面了。
于是,有人慨叹年味少了,年味淡了,年味没了,如果按照过去的年俗文化理念看,这确实是客观事实。
然而,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始终是发展进步的,文化习俗也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今天,在人们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在现代交通、通信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春节不再是或不完全是团聚团圆的节日,不再是或不完全是吃喝玩乐的节日,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文化意义。我们确实需要学会适应,适应正在悄然改变的年味,适应过年“新常态”。
年还是那个年,味已不再是那个味。世易时移,变化宜矣。进入新世纪,面对诸多新问题,为了健康为了环保,我们必须移风易俗,进行文化革新,倡导树立新的年俗文化,主动积极适应过年“新常态”。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推动形成更加环保、更加健康、更加理性、更加文明的年俗文化。
□刘运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