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靖
见习记者 潘家栋
2015,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谱写好我市“三农”篇章,成为当前和今后市委工作的突出任务。
2015,机遇之年——是全市上下持续抓好农村改革,农业经济呈现持续较快增长之年。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局面下,今年我市迎来了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机遇。这是我市深化改革、富民强市的新起点。
关键时期当有关键之举。2月5日,我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动员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与不久前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相互呼应,为开辟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有序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奋力开启农村改革试验区发展新征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作为全国的粮食生产大市,信阳保持粮食稳定增产既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自身吃饭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所在。
“商城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牛鼻子,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改善人居环境,先后获得‘美丽中国·全国创新示范县’、2014年中国深呼吸小城、2014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等荣誉称号。”
“把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抓手,实施产业带动战略,精心培育,新县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省委书记郭庚茂对此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作出重要批示 ……”
“目前浉河区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3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我们的做法主要有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规范管理……”
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助推扶贫开发,到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商城县、新县、浉河区负责同志的典型发言,既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分享了我市“三农”工作的成功经验,也见证了过去一年我市“三农”工作取得的一系列喜人硕果。
来自会议的几个数字更见证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巨大活力:2014年,我市新建高标准粮田79.2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18.4亿斤,新增1.3亿斤,实现“十一连增”。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9.8亿元,增长4.3%,在特殊年份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进‘三农’工作,我们信心满满。”浉河区浉河港镇党委书记刘天新告诉记者,“会上听到去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国家赋予我市承担四项新的改革试验任务,为‘三农’工作创造良好的机制条件。这让我们农村基层干部备受鼓舞。”
有喜悦也有忧患。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市“三农”工作面临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特征更鲜明。
新形势下,我市“三农”工作抓什么、怎么抓?如何才能抓实抓好?大会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目标:
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必须全面落实中央部署,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把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方式转变“一稳两转”作为基本途径,持续保持“三农”工作的好形势,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加快两个转移上下功夫,在促进以农兴业上求突破,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做文章。
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抓住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努力在国家赋予信阳承担的4项改革试验任务上先行先试。
以信阳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会议的重点,也是与会人员关心的问题。
“会议传递了很多有利于我市农业发展的信息,明确了新形势下的重大机遇。” 刘天新说,2015年,浉河港镇将用好政策红利,结合实际情况和特点,集中力气抓好涉农资金整合,助推茶产业发展,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建设,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的农民。
“这次会议让我从认识上对今后的‘三农’工作有了很大提高。”息县孙庙乡党委书记何中昌告诉记者,作为息县“籼改粳”的试点,孙庙乡将会认真领会、吃透会议精神,将其贯彻落实到工作中,继续抓好粮食生产,以科研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在许多与会的基层干部看来,这次会议对我市如何深化农村改革作了深入分析,准确把握了2015年全市“三农”工作的新形势与工作重点。走出会场,他们心有所思、心有所盼,更增添了一份做好今年“三农”工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