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全国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GDP之变”成为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焦点。截至1月29日,在28个召开地方两会的省份中,除上海未设定具体增长目标和西藏基本持平外,其他26个省份对于2015年的GDP增速目标相较2014年均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山西、甘肃和辽宁三省下调幅度最高,在3%左右。

作为地方政府一年中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两会所透露的重大决策性变化备受关注。维持多年的“GDP崇拜”是否宣告就此终结?这一变化将对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

一问:下调之举是主动还是被动?

各地大幅下调GDP增长目标,与2014年各地经济增长“成绩单”普遍不佳有着直接关系。28个省份公布的2014年预计的GDP增长率中,绝大多数未完成,其中距完成既定增速目标差额超过0.5%的就有18个省份,山西省距离完成目标相差最大,设定目标为9%左右,初步核算仅完成4.9%。

事实上,各省份大范围下调GDP增长指标并非今年首次出现。从2013年地方两会开始,各地在制定GDP增速预期目标时已经开始“点刹”。

2012年各省份列出的GDP增速目标与上年相比多处于持平,有8个省份上调增长幅度。2013年,各地制定的GDP增长目标有18个省份保持不变,13个省份已开始下调。而到了2014年,全国31个省份年初制定的GDP增速目标中,仅有黑龙江和海南两地上调,22个省份选择“降速”。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说,淡化速度是发展的必然,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必要再追求发展的高速度。进入改革攻坚期,质量比速度更重要,要用过去拼速度的热情来追求高质量。

此次各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海市成为唯一未设定具体增长目标的地区,备受各界关注,甚至引发“今后地方是否将取消GDP考核”等话题的热议。

记者发现,在县市层面,取消GDP考核早已进入探索实践阶段。比如四川取消了藏区、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考核,这些区域超过全省一半的国土面积;福建省对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的34个县(市),均已取消GDP考核指标。

二问:指标下调是否意味经济衰退?

“投资增长乏力”“化解过剩产能难度增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成为不少省区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和描述2014年困难挑战的“高频词”。

不少经济学专家表示,2015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且短期内我国经济整体形势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大盘面不会改变。因此,各地经济增长指标相应下调,也是情理之中。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表示,随着我国人口红利、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拉动的空间缩小。加上扶持小微企业、海外投资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等中长期举措,在短期内对提高GDP增量作用不会太明显,甚至在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一定程度上还会减少GDP存量,但这些都是我国经济爬坡过坎的必经阶段。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因此,应该设定适应新常态的增速指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

此外,有一个事实值得关注。那就是,调低GDP增速甚至不设增速目标,与各地GDP核算制度改变密切相关。

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往年常常出现各省GDP总量之和高出全国总量结果的怪象。目前,全国正在推行的核算制度改革,使我国经济统计从以往的“下管一级”,到“下算一级”,再到从2015年起实施的“统一核算”,使地方在数据造假、数字出官的空间越来越小。

记者采访了解到,“下管一级”是指以往各地GDP总量都是各地核算,报国家统计局审核后再公布,统计数据“注水”造假现象较为普遍;“下算一级”是省市GDP统计由各省提供部分基础数据,再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结果,对国家统计局核算结果有异议地方还有申诉空间;“统一核算”是指利用全国联网直报系统,国家统计局根据其掌握的数据核算各地GDP总量,无需省级部门参与,地方只能等待结果宣布。

据业内人士分析,各地GDP总量核算权上收后,以往年底前各地领导带队公关、修改数据等乱象将会有效杜绝。在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预设增长目标,还能降低年终工作硬性负担,因此今后类似上海不设增长目标将成为趋势和常态。

“各省区市将GDP增长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当年必须完成的经济指标,还是充满计划经济色彩的做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俏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对GDP增长最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国家宏观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广西柳州市法制办主任陈家达认为,按照依法治国的精神要求,各地GDP设定将由政府设定增长计划目标,转为加强对市场经济状况的依法统计,让GDP及其增长率成为市场的真实反映。

三问:终结“一快遮百丑”后

如何考核地方政府?

“一些地方降低或不设具体经济增长目标值,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GDP增长,因为没有增长的环境下做的结构调整是徒劳的。”孙立坚说,不预设GDP增长目标,不意味着不考核GDP,更不意味着忽略GDP。

GDP需要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背后,意味着保障新增就业岗位和市场信心的基础。根据行业内测算,我国近年来GDP增长一个点,所能拉动的就业增量是150万人左右。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多地开展取消GDP考核的实践中,对地方政府和官员考核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等特点,使考核体系更加贴近各地实际情况。如四川省对88个贫困县实行分类考核,由过去看重GDP等经济指标,变为将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贫数量等作为考核内容,重点突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广西来宾市从2008年起陆续对下辖的金秀县、忻城县、合山市三地不再将GDP和财政收入指标列入考核,转向实施差别考核。比如,生态底子好的金秀县,重点考核生态保护、旅游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指标;忻城县生态底子差,是广西限制开发地区,石漠化严重,重点考核生态环境治理;合山市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重点考核产业转型升级、棚户区改造、生态恢复等指标。

来宾市委副秘书长、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增忠说,在差别考核实践基础上,来宾市实施“绿色GDP考核”,调整考核项目使各地发展更加均衡和全面,GDP数据“不降反升”。金秀县用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城镇化建设取代GDP、财政收入和工业化指标考核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GDP和财政收入连续6年快速增长,处于历史最快时期。

“虽然取消了GDP、工业化等考核指标,但我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搞好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民生改善等工作,工作压力更大了。”忻城县县长李朝晖说。

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也是中央近年来大力推动的重要改革举措。中央组织部2013年底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

王雍君表示,削弱GDP在干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甚至部分地区直接取消,肯定是今后干部考核制度改革中的大方向。取代GDP考核指标的,将是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综合性指标体系,而这些项目大多需要GDP增长来支撑,“因此在不只考核GDP的状况下,要想考出好成绩,可能得比过去付出更多努力”。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李劲峰 陈尚营 李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