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诗绮

1月22日上午,当鞭炮声在息县小茴镇杜庄村村口响起时,村支书张军的心里觉得暖暖的。

原来,杜庄村的唯一一条通往村外的土路即刻动工修建成水泥路,乡亲们在放炮庆祝。一辆辆载着混凝土的三轮车陆续开过来,将混凝土倾倒在路上的铁框架中,过不多久,一条长约一公里的水泥路将改变乡亲们的生活。

2014年夏天,一场暴雨倾盆而降,张军站在院子门口,用无助的眼神看着那唯一一条通往村外的土路:“乡亲们又出不去了。”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条土路大伙儿用碎石头、瓦片、沙子简单地填填平平,在天晴的时候农用三轮车能勉强通过,但是到了雨雪天气,路上的大坑小洼暴露无遗,无情地“锁”住了车轮,于是乡亲们就只能待在村里等天晴。这样,村里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更没人愿意进村收农货,乡亲们损失很大。另外,孩子们上学也很困难,路不好走,住得远些的孩子要早起近一个小时。如果冬天地面结冰,摔倒那是常事,孩子们常常膝盖红肿,让人看了着实心疼。

日前,市侨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了调查,然后与市政协委员、市侨商会副会长张彦前进行了沟通。张彦前也是息县人,他深有感触,于是立刻做出了决定,为乡亲们把这条路修好。

说干就干,一天也没有耽误。张彦前与该村村委会沟通过之后,用最短时间拿出了方案,联系了施工队。张彦前说:“早一天把路修好,乡亲们就早方便一天。眼看快过年了,我希望他们能够轻轻松松赶集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我们无以为报,只能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真诚地感谢市侨联和张会长。这条路不但铺在村里,更铺在了乡亲们的心坎上!”张军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