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马迎春

在信阳,一说起修鞋,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中心城区民权路德力酒楼旁的残疾修鞋老人。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却都记住了他憨厚的面庞和精湛的修鞋技术,都曾被他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

这位老人就是吴宝童,家住浉河区老城街道,今年65岁,双腿残疾,以修鞋谋生。昨日,记者在德力酒楼旁见到了这个自强、乐观的残疾修鞋匠。

一双勤劳的手

冬天的早晨寒风凛冽,空气里弥漫着冰冷的离子。本想着这样的天气,吴大爷应该不会来了。可是,不一会儿,只见他双手摇着三轮车,伴着晨曦向这边驶来。

这时,摊前已站了几个人等着修鞋。当记者问及为何这么冷还过来,他边卸下车上的修鞋工具,边笑着说:“再冷也要来呀,有的顾客大老远过来,找不到我,多着急呀!”

由于长年修鞋,他那双本就有点扭曲的手关节粗大,布满老茧,但看着他那利落的修鞋动作,着实让人佩服!

四岁的时候由于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他落下了终身残疾,双腿截肢,双手也变得有些扭曲。即便这样,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靠着这双扭曲的布满老茧的手自食其力,度过了60多个春秋。

“没有腿,我还有双手呀!双手能干的事情还有很多。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太懒!”吴大爷脸上始终布满笑容。

在这60多年的光阴里,他那双扭曲的手从来没有歇息过。很小的时候,他就捡过破烂,后来,在变压器厂、鸡毛掸子厂干过,织过麻袋,做过电焊工……

说起以前的“光辉岁月”,吴大爷若有所思。他举起双手,笑着告诉记者:“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我舒心呀!”

一份好学的热情

谈起平时的爱好,吴大爷似乎很激动,他说自己很喜欢看报纸。当记者问他读过几年书的时候,他低下头声音很低沉:“由于小时候残疾,学校不收,所以我没有进过学堂。”

“那您是怎么看懂报纸的呢?”记者满脸疑惑,而此时的吴大爷却一脸自豪地说:“我是自学的!现在大部分的字我都认识,只是很多不会写。”

17岁的时候,在变压器厂上班,看到很多同龄人利用空闲时间读报消遣,他十分羡慕。拿着报纸却一个字都不认识,他是又急又难受,暗自发誓:一定要学习认字!

从此,他在业余时间经常去变压器厂旁边的学校学习认字。

起初,他向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请教汉语拼音。拼音学完了,他又直接找到高年级的老师学习汉字,老师们也是破例收下了他这个学生,并悉心指导他。至今,他还保存着当年方老师送给他的《新华字典》和龚老师送的《康熙字典》。“如今老师们也都八十多了,有空的时候我还会去看看他们,没有他们,我现在还是睁眼瞎子。”

他说:“那时候没有手摇三轮车,每一次都是腿当脚挪着去学校的,但是丝毫感觉不到腿疼。”

学会了认字,给了吴大爷一辈子的财富,同时也让他明白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变压器厂下岗之后,他学过织麻袋,学过电焊、学过修鞋……

他说:“双手可以做的事情,我都愿意学习!”

一颗感恩的心

作为残疾人,吴大爷自强自立,不愿意麻烦别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从来不曾忘记。他总想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社会,那双扭曲的手不知道做了多少善事。

去年冬天的一天,大雪纷飞。吴大爷正在忙着修鞋,偶然抬起头,看见一位和他年纪差不多的老大爷一瘸一拐地往公交站牌的方向走。他仔细一看,原来老大爷左脚下的鞋子开了胶,鞋底和鞋帮有一部分分离了,吴大爷见状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跪着挪动双腿来到老大爷身边,要为他免费修鞋,尽管老大爷说坚持一会儿等到公交车就好了,但还是在吴大爷的盛情下,脱下鞋子让他修。

鞋修好后,那位老大爷执意要给钱,但吴大爷怎么都不要:“谁没有困难的时候呢?我的情况特殊,得到了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觉得,回报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将关爱传递下去!”后来,那位老人家儿女的鞋都由老人转好几趟公交车送过来修,老人告诉记者:“初次相识我也不了解他,只是觉得他很善良,附近的人都很喜欢他。我想他人品这么好,修鞋绝对也差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