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裴娅晖

通 讯 员 马 童

2014年,息县粮食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实现了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十一连增”,连续第九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这一年,被誉为“中原粮仓”的息县,再一次仓廪丰盈。

集约化管理成为粮食丰产稳产的“泰山石”

2014年,做好“国人生态主食厨房”的愿景推动着息县这个传统农业大县多产粮食、产好粮食,粮食高产示范区全面刷新了片区平均亩产记录:6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549公斤,2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了700公斤。更难得的是,孙庙乡街村的水稻高产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904公斤,创息县水稻单产新高。

“这些示范片的粮食产量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息县农业局工作人员段清斌说,“水稻单产900多公斤,仅比袁隆平的实验田少了几十公斤。”

高产示范片当然有很多优势,息县连续三年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则使全县三成的耕地都有了这种潜力。东岳镇、白店乡的耕地几乎全部建成高标准粮田,这里“路成方、田成片、涝能排、旱能灌”,已是典型的现代化农场。稍偏远的八里岔乡,很多丘陵地块得到了有效平整,已能够适应各类大型机械作业。

“除了对现有的土地进行整理外,一些‘空心村’整体搬迁后的土地复耕,也大大提高了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息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李华介绍,自2008年以来,息县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先后组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5个,整治土地42万亩,新增耕地4万亩。

随着土地整理项目的持续推进,在可以预知的将来,息县绝大多数土地将实现集约化管理,成为粮食丰产稳产的“泰山石”。

新型农民成为兴农强农引领者

“多产粮食的关键还是种地的人。”息县农广校工作人员任永锋说,“当下的说法是‘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息县以培育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抓手,将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经营职业农民培训规范、农业生态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田间管理、收获贮藏及营销、防灾减灾、农产品营销等课程依次展开,受到农户的热烈欢迎。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成为新型农民的标准,“庄稼活不用学”成为老套,新型的农业文化正影响着新生代的农业从业者。2014年,息县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而成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带头人的农民就有300人之多,这些先行开展新型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将引领更多的农民走向兴农强农的道路。

“今年我们的3000亩地,耕作都实现了机械化,种田更轻松,效益也有很大的提高,单是一季小麦纯收入就有60万元。”种粮大户柳学友骄傲地介绍。

现在,息县已登记注册的农机合作社有100家,拥有各类农机具近4000台(套)。合作社里拖拉机、收割机、大型烘干机、脱粒机等一应俱全,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真正实现了“穿着皮鞋种懒田,种田不看老天脸”。农业实现机械化,是让老百姓愿意种田、愿意多种田的一个有利因素。

绿色食品产业风生水起

2014年8月19日,省委书记郭庚茂到息县调研时,对息县依托丰富的优质原粮资源,着力发展以主食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做法给予了肯定。这更加坚定了息县做好粮食文章、走好主粮主食产业化路子的信念,农业产业化紧随主食产业化风生水起。

弱筋小麦是息县主粮的优势,在息县产业集聚区信阳立翔维斯顿有限公司等饼干加工企业强力需求推动下,弱筋小麦种植开始形成品牌。而息县的另一大主粮水稻,则逐渐完成“籼改粳”的高端变革,只要农户愿意多投入精力,粳稻种植能够带来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效益。3年来的粳稻丰产最终说服了多数的农户,2014年,息县粳稻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息县大米开始从品质上推动区域米类食品加工企业的提升。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