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晶

笔者近日看到一篇关于给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职称的文章,印象颇为深刻。文中列出了一系列当今评职称的要素:学历、专业、业绩、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业务培训证书、发表的著作等等,并与孔子自身条件一一比对,结果他很难评上作为一个小学教师的初级职称。文章从侧面流露出如今教师评职称之难。职称评定不是教师一个行业所有,恐怕各行各业要评个职称都不容易。

以从事新闻工作为例,从初级职称开始,既要具备硬性的学历、专业、工作年限、获奖作品,又要受软性的指标、参评人数等影响。即便有幸有资格评,也听到不少抱怨:“我在家光填表就填了一天”、“必须参加好几天培训”、“已经评上了还要参加网络继续教育”……

在笔者看来,评职称是对个人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认定,就像从学徒到老师傅的必经过程一样。职称也与从事岗位、个人收入相关,更刺激了大家对职称的渴望。把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评定标准套在孔子身上固然不合时宜,但为什么“不符合评选条件”的孔子却成了儒家代表?大中小学校的教师拥有了各类高、中、初级职称,但能有孔子一半成绩的有多少?

评职称从一定程度上看,是不合理的。比如评选中的一些网络培训,缴费后,没人管你有没有听课,只看你网页上有没积累到一定时间;或者培训时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培训后发个合格证;名为职业培训,统计了有多少人参加,但能培训出什么样的人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大家最后也都不知道。培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结果却不过是一页由自己规定自己认可的纸而已。可是评职称又是不可少的。行有行规。不到一定的“火候”很难胜任一定的工作。学徒做不了老师傅的工作。但是,我们能不能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真正让大家都认可的评选规定呢?是教师,那从事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能不能完全分开评呢?教学一线工作任务重,培训和发表文章可不可以换作其他的标准?一些大众化的培训是必要的吗?具体怎么样,还有待仔细研究。至于其他行业,我想也可以如此反复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