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海荣
通 讯 员 李家银 余 杰 骆 健
企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集聚区是经济发展的引擎,需要司法机关的呵护。信阳检察机关把服务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发展作为职责所系,主动承担发展责任,向经济发展贴近、再贴近。
在全省检察机关服务企业发展座谈会上,省检察院检察长蔡宁的讲话掷地有声:“对检察机关而言,服务企业发展是分内职责,不是多管闲事;是履职必需,不是可有可无;是长久之策,不是权宜之计。”
2014年以来,信阳市人民检察院新一届党组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法律监督责任感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自觉把服务企业发展,尤其是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服务大局的重中之重,不断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走出了一条检察工作服务大局的新路子。
“要紧密结合检察职能,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法律服务。”市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郭国谦到任以来,明确提出了这一崭新的工作思路,以此推动信阳检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这与市委提出的“关注工业、学习工业、研究工业、支持工业”同频共振。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成绩突出,好评如潮。市委书记郭瑞民作出批示:“市检察院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做法很好,请各方面积极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效忠作出批示:“希望全市检察机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狠抓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为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以及人民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网站相继进行了专题报道。
“走进去,坐下来”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经济总量增长,社会文明进步,城市面貌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这些都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郭国谦常说:“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服务企业发展就是促进检察工作的自身发展。”
究竟怎样做到延伸法律服务、跟进司法保障呢?为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切入点,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服务企业发展的针对性,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法律疑难问题,市检察院党组部署开展了“走进企业、体验企业”大调研活动。
然而,一些本应主动为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个别工作人员甚至“吃、拿、卡、要”,还有所谓的“地头蛇”强买强卖、寻衅滋事、干扰施工等,成为阻碍企业尤其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拦路虎。据统计资料表明,全市检察机关在“走进企业、体验企业”调研活动中,办理涉及阻碍我市15个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的各类刑事案件8件12人,查处职务犯罪3件4人,帮助解决各类问题66个。
面对产业集聚区的迫切需求,市检察院党组的决心和思考变成了检察干警的自觉行动和实际担当,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信阳检察工作的着力点和创新点。
2014年9月24日,全市检察机关“两服务一配合”工作动员会议召开,市检察院成立了信阳检察机关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领导小组,由该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吴志军担任组长。会议明确了把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检察机关的重大政治责任,作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
短短一个月内,市检察院和10个县区检察院相继在15个产业集聚区建立了统一、规范、常态化的办事机构,建立了有固定办公场所、固定工作人员的服务平台。两级院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每人联系一家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共联系企业238家。随后,按照市检察院的统一安排,检察干警走访千余家企业,澄清了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底数,发放联系服务卡800个,发放并填报《产业集聚区企业基本信息表》等共计3000余份,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全部登记在册,设立专门台账,区分问题性质、明确专人负责、限定办理时间,切实解决问题。这些举措,使信阳检察干警与产业集聚区企业之间的经常性、广泛性、密切性联系成为现实。
采访中,吴志军对记者说:“‘走进企业、体验企业’,不再是空泛地走过场,其联系之频、范围之广、层次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坐下来,与企业家、员工交流座谈,促进了检察干警对企业的了解,增进了感情,使他们亲身体会到企业发展的不易,亲耳倾听到企业和行政执法部门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并转化成服务举措和实际行动,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2014年9月16日,郭国谦走进信阳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与该公司董事长刘文新深入座谈,了解企业需求,倾听企业心声。随后,市检察院有关部门和人员送法进企业,开展专题法律讲座,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