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虞 静

青山,碧水,蓝天,白云。每一张定格照,都是新县写真;

绿色,环保,生态,宜居。每一组修饰语,都是新县写照。

森林覆盖率达76.8%,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近2万个,空气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县验收……

刚刚过去的2014年,新县生态建设硕果累累。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永久禁伐天然林和公益林”……在新县,这样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新县围绕山水红城、健康新县发展定位,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环境至上,把保护绿水青山作为重要职责,开始了对生态文明的新追求,掀起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建设生态新县的新热潮——

编制了《新县国家生态县建设规划》《香山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新县淮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制定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林政管理保护森林资源提升生态质量的若干规定》,将生态建设规划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紧密结合,形成了政府部署、部门联动的良好局面。

以创建国家生态县为抓手,将生态创建列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县委、县政府挂牌重点督察内容,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验收,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形成有组织、有机构、有目标、有奖惩的工作格局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包抓;对生态环境比较薄弱的村,实行部门主要领导联系、乡镇领导定点包抓。

优先保障生态建设投入,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设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年度环保投资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8%以上。

持续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绿剑”行动,开设“环境保护与城乡建设论坛”,组织青年志愿者、学生开展“志愿我先行”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引导群众从“眼里有生态”向“心中有生态”的转变,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

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该县泗店乡农民孙绍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014年,他在自己的山场上种植了4亩铁皮石斛,按正常年份,收入可达20万元。县里号召利用山场发展特色健康产业,比出门打工划算得多,年收入是务工的几倍。

以人为本,惠民富民,是生态建设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县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良性发展、绿色发展。

做精生态农业。该县设立1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新发展油牡丹、红豆杉、铁皮石斛等中药材1.2万亩,茶叶、油茶分别达到30万亩和23.4万亩,发展生态示范基地13个。“新林玉露”蒸青茶等1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8个基地被认证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7个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化认证。

做优生态工业。该县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无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型工业,同禾堂生物、海川药业等项目建成投产,培育了羚锐制药、绿达山茶油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家,发展壮大了59家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工业企业,预计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实现税收1.6亿元。“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全县工业企业均实现达标排放,工业用水重复率达89%,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7%。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