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张琴秋任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为培养军政干部,她倾注全部心血。从制定教育方针、教学计划到具体施教的各个环节,她都亲自参加,并身体力行。她亲自给学员讲授马列主义理论课,讲时事政策课,教唱革命歌曲。在军事训练课中,她深入操场和学员一起修工事,练射击,摸爬滚打。

在新集,她热心做群众工作。每天早上军号一响,张琴秋总是第一个来到操场,腰束皮带,斜挂短枪,英姿勃勃。张琴秋以非常标准的军人姿态和响亮的口令使大家感到惊叹。几乎每天下午,她都挤出时间到大操场教群众唱革命歌曲,教青年跳集体舞,教儿童做游戏——传送鸡毛信、放哨查路条。节假日还组织学员参加代耕队,帮助军烈属生产劳动。

1932年10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战略转移。沈泽民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他说:“我是苏区的省委书记,我的岗位在苏区,我不能离开我的岗位。”此时已担任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随大部队转移。由于当时条件恶劣,沈泽民肺病复发,于1933年11月病逝于大别山。

1932年12月9日,部队到达秦岭南麓的小河口。张琴秋与朱光等人来到曾中生的住处,大家谈了对张国焘的不满,并推举曾中生执笔给党中央写信,反映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意见。次日,在小河口召开的师以上干部会议上,大家对张国焘的错误指挥、家长作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张国焘在会上耍了两面派手法:一方面表示接受批评,宣布成立前敌委员会,委任曾中生任西北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另一方面,极力为自己的错误辩解,强调过京汉路以后,部队天天行军、打仗,没有时间开会给大家讲清楚行动方针。

到达川陕边区后,红四方面军重建根据地,张琴秋任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她反对过张国焘的错误,遭受打击报复,被调任总医院政治部主任。1935年初,红军在川东北建立了历史上建制最大的妇女部队——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由她任师长。长征途中,张琴秋改任川陕省委妇女部长。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两万余人组成西路军,进入甘肃河西走廊。由于敌众我寡,西路军虽英勇杀敌,但仍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时任西路军组织部部长的张琴秋在战友的掩护下,暂时躲过了劫难,被押送到西宁羊毛厂做苦工。但不久,因叛徒告密,张琴秋的身份暴露了。

1937年8月,张琴秋被押解到南京,关在“首都反省院”。不久,参加国共谈判的周恩来与敌人交涉,将张琴秋等一大批干部营救出狱。

回延安后,张琴秋担任抗日军政大学女生大队队长、女子大学教育长。解放战争期间,张琴秋在中央妇委长期担任秘书长。

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长期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1958年,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地区的纺织厂出现了片面强调产量,生产质量大大下降,消耗成倍增加,各种事故不断出现,企业管理十分混乱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1958年、1959年,纺织工业部责成张琴秋先后在青岛、西安主持召开了两个全国性的会议,否定了那种只要“多快”,不尊重科学的做法。当时,反右倾的浪潮已在全国掀起,一些好心人在会下悄悄地劝她说:“张副部长,过得去就算了吧!这些事又不只是我们一个部里有,你没看现时的形势,你这样做不怕别人反你的右倾吗?”张琴秋严肃地说:“我理解同志们的好意,但我不能不讲,因为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什么时候都要实事求是,坚持原则,要对党和人民负责。”

张琴秋从不以领导自居。1953年,她率领纺织工业代表团去苏联访问,翻译人员不够,她就主动给随她出访的工程技术人员当翻译。1960年,张琴秋到上海国棉二厂蹲点,时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厂方考虑到她的身体和工作,把她安排到生活上有所照顾的高级宾馆住宿。她坚决谢绝了,搬回厂里和大家住在一起,同喝一样的开水,同啃一样的糠窝窝头。

有一次,张琴秋听毛泽东作报告。当毛泽东讲到“有些人‘夜郎自大、好大喜功’”时,张琴秋就顺手把这八个字写在自己笔记本扉页毛泽东像的上边。没想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张琴秋因此被定为“反党分子”。张琴秋受到诬陷和迫害,于1968年4月愤然以死抗争。

1979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为张琴秋平反昭雪。1979年6月23日,张琴秋追悼大会隆重举行。胡耀邦、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追悼会,徐向前主持追悼会。悼词给予张琴秋以很高的评价:“无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她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孙 伟 刘光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