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黎明

“以前办事不知道怎么办,也没人管。现在好了,办事方便了,啥事都能来问问,中心的年轻人可热情了。”昨日上午,在息县孙庙乡干净明亮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前来咨询低保办理的顺河村村民郑大爷如是说。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这可喜的变化只是我市开展平安建设方便群众的一个缩影。

今年,全省提出夯实“双基”、推进“双治”、实现“双安”的平安建设工作思路,而作为连续6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信阳,怎样维护社会安定、让群众安居乐业?

对此,信阳市委制订了三年平安建设计划,从农村地区最基层的行政村抓起,由村级具体承担平安建设工作。

“全市围绕平安村建设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建立一支义务巡逻队、安装一套视频监控系统、配备一套安全防护器材、建立一个平安建设宣传阵地、制定一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安全防范工作预案。”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乐新这样解释。王乐新接着说,我们主要是注重抓基层、抓基点、抓基础。

抓基层——群防群治 民事民管

“平安建设对于我们司法部门来说,就是要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接受记者采访时,市司法局的领导建议,“你们去采访我们优秀的基层人民调解员老鲁,就知道了。”

在罗山县莽张镇,提起“老鲁工作室”可谓家喻户晓。鲁大胜,这位干了24年的基层派出所所长,曾被评为“全国优秀警察”、“全国基层优秀派出所所长”。2013年11月,莽张镇返聘他成立了“老鲁工作室”。当地群众中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大事找政府,小事找政府,解决难题有老鲁!”

近日,在整洁简单的工作室里,这位高大、有些微胖的老人腼腆地说:“我们就是处理‘鸡毛蒜皮’,解决‘刺骨头事’,听群众诉诉苦,也没办什么大事。”说完,他嘿嘿地笑了。这让我想起来这里采访的路上,一位和老鲁相识多年、也在政法部门工作的老同志说,你们见到就知道了,这人有点怪,见上级领导和记者,一句话也说不上来,见到老百姓却可以滔滔不绝。

随手翻了翻老鲁办公桌上整齐的《工作日志》:“多亲近不冷淡,多主动不推诿,多尊重不刁难,多体谅不扰民,多办事不敷衍;声音柔一点、感情浓一点、工作细一点、方法多一点、服务好一点。”这也正是“老鲁工作室”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法宝。

采访时,恰好遇上拿到二代身份证前来感谢的街道居民83岁的李正均。老人又递烟又递钱,感激地说:“咱老百姓现在不缺钱了,就缺像老鲁这样心贴心的服务。”

工作室斜对面小卖部的马大娘竖起大拇指夸道:“老鲁,人真好,啥气都能受。我们不论大事小事找他,从来没推过。其实,他自己家也有一摊子难事,他老伴身体不好,自己家也不宽裕,但遇到别人有困难,他还是照样帮忙。”

“老鲁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接待群众457人,调处矛盾纠纷97起,成功处理(案)事件107起。据悉,今年我市司法系统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6796件,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

抓基点——巡回法庭 流动办案

信阳地处河南南部,在189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8县两区(含省直管县固始县)200多个乡镇,850多万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趋向多元化、复杂化,民事纠纷案件每年大约有2万起。与过去相比,民事纠纷案件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离婚案上升。这些民事纠纷案件说小也小,调解成功对稳定有积极作用;如果调解不成,就会成为不安定因素。

如何将平安建设落实到法院,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社军这样作答:“我们本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惠及群众的司法宗旨,办好每一起案件。欢迎你们看看我们的巡回法庭。”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