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世军 通讯员 黄 伟 何梦琳)眼下虽是隆冬时节,罗山县农村大地却处处暖意融融,水利冬建阵地上机声轰鸣,挖塘冬修,清渠疏河,到处都是一派繁忙景象。

农业大发展,水利是保障。罗山县在持续实施好以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等一系列“大水利”重点工程的同时,充分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因地制宜,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小农水”建设。2012年以来,该县共投入资金4050万元,奖补建设坑塘3610口、新打机井220眼、维修提灌站8座,撬动吸引民营资金逾1.2亿元,新增旱涝保收田10万亩,每年实现抗旱减灾效益150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为确保以奖代补有规可循,罗山县出台了《关于对全县坑塘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800万元资金用于“小农水”以奖代补,3年内把全县5000立方米以上的农村碟子塘全部改造清淤一遍,夯实农业基础,确保粮食持续增产。

为充分发挥坑塘设施的长期效益,该县在莽张、东铺、尤店、高店、竹竿、楠杆、龙山、庙仙等8个北部适宜打机井的乡镇新打100米以上深井95眼,实行井塘配套,对新打机井每眼奖补1万元至1.5万元。该县通过采取井塘配套、以井灌塘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北部乡镇井塘综合抗旱能力。

在推行以奖代补政策的同时,罗山县充分考虑到财政资金的“蝴蝶效应”,通过政府资金引导,激发调动群众投资建设水利的积极性,引导外出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号召致富能人模范带头,推动兴修水利蓬勃开展,并对奖补工作进行严格规范,对工程建设规模和质量严格把关,“小农水”建设为百姓谋得了大实惠。

本报讯(苏良博 谢秀霞)12月23日,光山县官渡河产业集聚区辰龙茶叶有限公司茶叶生产车间机声隆隆,工人忙碌其间。

温壶、润茶、冲泡、温杯、倒茶、品茶……轻曼的古乐背景中,每一道茶艺都是那么娴熟而优雅,袅袅茶香,徐徐弥漫开来,轻轻品上一口,浓香自唇间散开……在光山县茶博物馆,精美的茶具和传统茶文化画面,传统的泡茶和饮茶艺术,引来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品茗。

今年以来,该县多企联动,采取统一生态化建园、机械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等手段,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实现转型发展,确保茶叶增产增收。截至目前,该县茶园面积达24.5万亩,开采面积14万亩,茶叶总产量6350吨,产值65198万元。全县共引进名、优、特、新茶树优良品种100万株,新建茶树母本园260亩,扩建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200亩;年产干茶67万公斤,实现产值2.6亿元;组织市、县级茶龙头企业共10家参加“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品牌茶业展和第十届中国(郑州)国际茶业博览会”等多项茶事活动,现场签订品牌加盟销售合同5份、产品订购合同6份,预期收入1000多万元。在第七届“中绿杯”中国名茶绿茶评比活动中,该县选送的“紫云·苏山春”牌特级信阳毛尖荣获中国名优绿茶评比一等奖;净居寺名胜管理区被中国茶叶学会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

“统一行业标准才是传统茶产业的起跑线,咱们将茶的种植、加工、生产、销售、茶叶深加工,以及茶叶衍生产品的开发集为一体,把整个茶产业链里面每一部分的精华都集中到了我们的茶产业生产经销,用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来提升传统茶产业。”该县茶办负责人信心满满。